文档介绍:第五章地貌
第一节地貌的形成因素
第二节构造地貌
第三节外营力地貌
风化作用、流水地貌、风沙地貌、
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地表形态
又称地貌或地形,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
同作用的结果
地表形态分类
大陆
山地
高原
平原
盆地
海洋
大洋盆地
大洋中脊
海沟
丘陵
大陆边缘地带
地貌又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场所,其形态的
差异又必然引起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变化。
本章主要是阐述各种地貌体的特征、分布、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过程。
地貌与组成它的岩石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
地貌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反过来又影响着各个圈层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地貌的形成因素
地貌是在营力、岩石和时间等作用下形成的。
一、营力因素
营力是地貌形成的动力,它又分为内营力(内力)和
外营力(外力)二种。内营力是由地球内部放射能和重力
能所引起,它使地壳发生垂直运动、水平运动、褶皱运
动、裂断运动、岩浆活动、地震活动以及重力作用等。
世界上的巨型和大型地貌主要是由它所造成的,但它的作用过程除火山和地震之外都非常缓慢。
岩石褶皱
地震引起地裂
喜马拉雅山
外营力主要是由地外太阳能所引起,它产生岩石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海洋作用、生物作用等。这些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和迅速,产生的地貌则以中小型为多,而且都叠加在巨、大型地貌之上。
由于外力明显地受气候带(区)影响,所以地貌也就具有气候的地带性,如湿润热带地貌带,它是以化学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喀斯特作用及热带海岸生物作用等为显著。
风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
内、外营力在造貌过程中是同时出现,且互相影响,但作用强度不同,不同时期营力的主导性不同。例如在地壳稳定时期,以外营力为主导,结果使高地夷平,低地填高。如果在地壳强烈活动时,则以内营力为主导,此时地貌高差增大,海底可能上升成为陆地,而陆地下沉也可能变成海洋。
此外,人类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作用将显得越来越为重要。例如劈山开路,建造机场,围海造陆,开凿运河,修筑堤坝等等。
颐和园里的昆明湖与万寿山
京杭大运河
二、岩石因素
岩石是形成地貌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岩石,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物理性与化学性质不同,它们都会影响到岩石的软、硬和抗蚀强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地貌形态。如坚硬结晶质的花岗岩,重结晶的石英岩,矿物硬度高的石英砂岩等,抗蚀力都很强,多造成高山峻岭;软弱的岩石如页岩、泥岩、泥灰岩等,抗蚀力差,只能形成低矮的丘陵。此外,具有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岩)、卤盐类岩石(如盐岩)等则造成特殊的喀斯特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