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长沙窑纪年瓷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长沙窑纪年瓷研究.doc

上传人:tiros009 2017/12/7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长沙窑纪年瓷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长沙窑纪年瓷研究
在长沙窑已经发现的实物中,出现了很多的纪年文字,通过笔者对接触过的资料和部分实物进行粗略统计,计有20多处,它们为:开元三年(715年),贞元十七年(801年),元和元年(806年),元和三年(808年),元和五年(8lO年),宝历二年(826年),大和四年(830年),大和五年(831年),大和六年(832年),大和九年(835年),开成三年(838年),开成五年(840年),会昌三年(843年),会昌六年(846年),大中二年(848年),大中三年(849年),大中五年(851年),大中八年(854年),大中九年(855年),大中十年(856年),成通四年(863年),成通六年(865年),成通八年(867年),广明二年(881年),乾宁五年(898年),开平三年(909年),贞明六年(920年),天成四年(929年),南唐(对于湖南最早为951年)等。
这些纪年文字有的直接刻写或用釉料直接书写在胎体上,有的以釉下彩的工艺书写在瓷件上,但以刻写的偏多。有刻(写)在瓷件成品上的,更多的则是刻(写)在用于制造瓷器的工具上。仅仅只有年号记录的瓷件不多,往往多是将年号与其他内容的文字(如月、日、姓名、记事等)一起书(刻)写。
如此众多的纪年实物陆续现身于同一个古瓷窑极为罕见,它反映了长沙窑工匠们的时间观念,体现了这些窑工的文化素养,为长沙窑研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翔实而准确的实物资料。这些纪年文字在准确记录长沙窑历史的同时,也从民间的层面对唐朝的历史进行“跟踪”。通观这些珍贵的纪年文字,我们可以获得许多的认知。
唐玄宗的统治末期爆发了“安史之乱”(755年),盛唐戛然而止,仿佛一下子跌到谷底。终归是大唐的根基深厚,大乱之后的唐朝又延续了100多年,其间还曾出现过两个不可小觑的盛世,即唐宪宗的元和年间和唐宣宗的大中年间。
可以断定,长沙窑是唐朝的产物。长沙窑现存遗址占地30多万平方米,存留窑口尚有19口之多。作为一个生产规模巨大、产量巨丰,并且大量外销出口的瓷器生产基地,作为一个发明了釉下多彩、开创了彩瓷新时代,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长沙窑,出现在遥远的1000多年前,仅仅兴盛一二百年后,就迅速泯没不再,当年喧腾于江南大地,在世界也颇有影响的窑口,不知什么原因,在可查的历史文献中却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如果不是这些纪年瓷件的出现,仅凭那些国外、国内发现的,或者在窑址表露的破瓷残片,为了确定其生产的准确年代,人们也许会陷入到无穷的探索和激烈的学术争论之中。然而,“元和”“会昌”“大中”“成通”,一下子将我们的眼睛擦得雪亮,以无可辩驳的证据告诉世人,长沙窑属于中国,长沙窑属于唐朝。

记有“开元三年”的瓷碗是典型的岳州窑产品,说明长沙窑所在地早在开元年间就已经生产瓷器。其实,长沙窑遗址离岳州窑遗址之一的湘阴县铁角嘴窑址同处湘江边,相距不过几十里地。1000多年前的唐朝,其地域的行政隶属对于边远农村来说应该是模糊不清的,其行政区划也不可能如现代这么严格,可以说开元年间的长沙窑就是岳州窑的一部分。以后这一部分继续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鲜明的有别于岳州窑的工艺及生产规模,按现在的行政划分该地区又的确在长沙境内,我们才称之为长沙窑。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现了黑石号沉船,因打捞获得数量巨大的唐朝瓷器、铜器和金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