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图说敦煌石窟壁画中的鼓类乐器.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图说敦煌石窟壁画中的鼓类乐器.doc

上传人:tiros009 2017/12/8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图说敦煌石窟壁画中的鼓类乐器.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图说敦煌石窟壁画中的鼓类乐器
敦煌石窟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不完全统计,仅莫高窟壁画上出现的乐器就达44种4000余件,是中国乐器史研究极为重要的参考资料。特别是中国鼓类乐器的多样性,在壁画中一览无余,如腰鼓、毛员鼓、都昙鼓、羯鼓、答腊鼓、鼗鼓、鸡娄鼓、齐鼓、手鼓等等。下面,我们就一睹这些琳琅满目的鼓类乐器的靓丽丰采。

第一、蜂腰型鼓

所谓的蜂腰型鼓,就是鼓的形状像蜜蜂一样,两头粗,中间细,例如细腰鼓、毛员鼓、都昙鼓等。
1、细腰鼓
《陈?D乐书》载“腰鼓,汉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所谓广首纤腹,就是两端粗,中间细。显然,这段文献中说的腰鼓与现在流行于陕北的腰鼓形制完全不同,其腰身犹如两个“?”形对接在一起,鼓腰较为纤细,故称之为细腰鼓。细腰鼓出现较早,在敦煌石窟北魏壁画里,就有很多演奏细腰鼓的形象。不过,要说最精美的细腰鼓,还属榆林窟第
25窟《观无量寿经变》乐舞图中所绘,其时代为中唐时期。画面上舞乐正浓。中间的舞伎胸前系一件精美的细腰鼓,张臂奋击,正淋漓热舞(图1)。

2、都昙鼓
《通典》载:“都昙鼓似腰鼓而小,以槌击之。”在莫高窟第220窟《药师经变》奏乐图中,就有演奏都昙鼓的图像,其时代为唐贞观年间。整个乐队由28人组成,分为东西两组,都昙鼓位于东侧乐队的左下角(图2)。乐伎将都县鼓置于面前,一只脚放在鼓的下面,左右两手均持鼓槌正在演奏。
3、毛员鼓
《通典》一书记载:“毛员鼓,似都昙鼓而稍大。”在晚唐时期的莫高窟第85窟《思益梵天请问经变》乐舞图中就有这种鼓的图像。图中乐伎共计16人,分东西两组。其中,西侧乐队右上第二位乐伎演奏的就是毛员鼓(图3)。鼓被置于一个小牙床之上,乐伎右手似乎持有鼓槌,左手作拍击状。

第二、直筒型鼓

所谓的直筒型鼓,就是鼓的形状像一个直筒一样,没有细腰。这一类型的鼓较多,如羯鼓、答腊鼓、鼗鼓、鸡娄鼓、齐鼓等等。
1、羯鼓
《羯鼓录》中说,褐鼓“如漆桶,下以小牙床承之,击用两杖”。唐玄宗李隆基就特别喜爱羯鼓,且技艺高超。有关羯鼓的图像较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莫高窟第220窟《药师经变》乐舞图中的羯鼓,位于西侧乐队的右下角。乐伎将羯鼓置于地下,左手持槌敲击,动感十足。
2、答腊鼓
《事类赋》中记载:“答腊鼓,制广于羯鼓而短,以指揩之,其声甚震,俗谓揩鼓。”这种鼓的最大特点是演奏方法独特:一般用左手掌托着鼓,用右手指摩擦或者弹击鼓面发声。在莫高窟第220窟《药师经变》乐舞图的西侧乐队中,可以看到有4位肤色洁白的乐伎。从左首第二位乐伎演奏的鼓类乐器姿势不难判断,他演奏的乐器就是答腊鼓(图4)。
3、鼗鼓和鸡娄鼓
笔者之所以将这两种鼓放在一起介绍,是因为它俩就像一对双胞胎,常常同时出现并由一人演奏。先说说鼗鼓。鼗鼓的起源很早,《周礼》一书中就有鼗鼓的记载了。对于这种鼓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它就是现当代民间流行的“拨浪鼓”
(又称货郎鼓)而已。那么鸡娄鼓又是什么样子呢?
根据《文献通考》一书中的描写,鸡娄鼓的形状就像一个瓮缸,中间凸出,两头内收。关于它的演奏方法,《陈?D乐书》中说“左手持鼗牢(指鼗鼓),腋挟此鼓(鸡娄鼓),右手击之。”在敦煌诸多唐代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