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
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称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子宫内膜异位症为良性病变,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和侵蚀能力。
[流行病学]1. 发病与卵巢功能活动有关:生育年龄妇女(25岁—45岁)妇女居多,初潮前无发病者,绝经后或切除卵巢后异位内膜组织可逐渐萎缩吸收,妊娠或使用性激素抑制卵巢功能可暂时阻止此病的发展。2. 发生率近年明显增高,约5%—15%。不孕与盆腔痛患者20% - 90%患内膜异位症。3. 多基因遗传现象:直系亲属中患病的机会高于无病对照组,
[发病机制] 仍未完全明了,有多种学说:由 Sampson(1921)提 出,公认的经典学说,经血倒流或手术种植 引起。:肺、肾、肢体等处。:可解释卵巢的病变。: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失衡。5. 内分泌学说:PG、LUFS、高PRL、LPD。6. 基因学说:多基因遗传。7. 炎症学说8. 侵袭学说9. 腹腔微环境理论:局部免疫功能缺陷10. 受体理论:ER、PR
[病理]异位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以致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蓝色实质结节或包块,但可因病变发生部位和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1 大体观(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多见,双侧卵巢同时波及者约为50%,大小为1~10cm。卵巢内的异位内膜可因反复出血而形成单个或多个囊肿,但以单个为多见,囊肿内含暗褐色粘糊状陈旧血,状似巧克力液体,故又称为卵巢巧克力囊肿。
(2)腹膜型内膜异位病灶: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或子宫后壁下段有散在紫褐色出血点或颗粒状散在结节;随病变发展,子宫后壁与直肠前壁粘连,直肠子宫陷凹变浅,消失。腹膜其它部位早期可表现为红色病灶、水泡状病灶、腺样病灶、血管增生灶、腹膜缺损等,晚期为纤维化的白色病灶。
(3)阴道直肠隔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在阴道后穹隆部扪及甚至可看到隆起的紫蓝色斑点、小结节、息肉状物或包块。(4)生殖道其它部位:宫颈、输卵管异位结节
病灶中可见到子宫内膜上皮、内膜腺体或腺样结构、内膜间质及出血。有时病程长,病变破坏严重,镜检下仅能在卵巢的囊壁中发现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应视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分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期方案甚多。1985年美国生殖学会(r-AFS)提出修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较为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