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鬼“怪‘傀”关系探微-大学语文论文
“鬼“怪‘傀”关系探微
王雪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 “鬼”、“傀”、“怪”三者音义皆有相近相通之处,在源流上也存在一定的联系。然而关于“鬼”之本义及其文化源流的考释较多,但探寻“鬼”与“傀”、“怪”等关系的文章较少。现试将三者的意义进行梳理,认为“傀”“怪”二字应为“鬼”之分化之字,又由“鬼”之形体特征后又分化出“傀”“魁”等从鬼声之词。
[ 关键词 ] 鬼; 傀; 怪; 关系
[中图分类号]H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8-0028-02
[作者简介]王雪,女,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关于“鬼”的考释,历来学者们研究的较多,且多关注古文形体的考释、语源的探求以及由鬼反映出先民的鬼神观念、文化制度等方面。但是“鬼”与“傀”、“怪”的关系却鲜有专门论述。本文意在通过文献材料探求“鬼”、”怪”二者联系,以及“傀”自“鬼”所出、由“鬼”分化的过程。
一、“怪”与“鬼”之关系
(一)“怪”、“鬼”所指意义相关
“怪”、“鬼”所指意义十分密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怪”就已经在许多著作中出现:
春秋《国语·鲁语下》:“木石之怪日夔、蜩蛹,水之怪日龙、罔象,土之怪日墳羊。”
根据清光绪章氏训堂刻本《国语正义卷五》,夔指山鬼;蜩蛹具体所指诸说不同,有山精、蛊鬼、神名等,周瀚注罔象为鬼名。夔、蝄蛹、罔象、墳羊都具有怪这一特征,在不同注释中也常被认为是某种鬼的形象。
战国《吕氏春秋》:大则有蛟、龙、鼋、鼍、鳇、鲔。《商书》日:“五世之庙,可以观怪。万夫之长,可以生谋。”
战》:“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日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
东汉王充《论衡·订鬼篇》:“人之且死,见百怪,鬼在百怪之中。”
《苟子引得》摘录“怪”字共有9处,分别为妖怪、奸怪之义;“怪”在《墨子》中出现3处,分别为奇怪、珍怪、辟怪之义。
《山海经·南山经》:“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
清代郝懿行注曰:“凡言怪者,皆谓貌状倔奇不常也。”
《中国民俗通志·信仰志》将“精怪”与“鬼”作了明确的区分:“鬼是人死后的灵魂,原来附着的是活人的躯体,灵魂无所附着才称为鬼;而精怪的原形是各种自然物,而且只有原形活着时,它们才存在,原形被毁灭,它们也就不存在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怪”的含义相当广泛,夔、蝄蛹、罔象、填羊、蛟、龙、鼋、鼍、鳢、鲔等都属于“怪”的范畴,鬼也属于“怪”的范围之内。后来,“怪”的含义逐步虚化,凡是奇异、不寻常的人或事物都可以用“怪”表示。“怪”、“鬼”的意义已经有了明确的区分。
(二)“怪”之词源探求
“鬼”本是一种怪兽,后来产生了“怪”字,“怪”、“鬼”意义就慢慢分化开来。但“怪”字究竟如何产生,各家说法有所不同。
章炳麟《文始》云:鬼疑亦是怪兽,由声,人喉即孳乳为鬼,鬼夔同音。古怪兽与人鬼不甚分别……鬼又孳乳为畏,恶也,鬼头而虎爪,可畏也,为傀,伟也,变易为怪,异也,为,大也,近转脂为伟,奇也。”沈兼士《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得出“由具体的鬼,引申为抽象的畏,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