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析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历史意义及启示-教育论文
浅析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历史意义及启示
金钟哲,王武文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摘要:1978年底,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从农村改革入手到城市经济改革铺开,再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和发展,然后到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经济领域改革中的一个突出点,这是国家经济建设从以往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出的最关键的一步。本文试图通过简单梳理与归纳,对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历史地位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有计划商品经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经济体制
DOI:-1296/
中图分类号:F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136—02
收稿日期:2014—10—19
作者简介:金钟哲(1970—),男,辽宁开原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王武文(1986—),男,贵州丹寨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领域的改革稳步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在经济上实行的是在“公有制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就明确规定了国家经济的性质,也指明了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一、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早期探索
建国之后,尤其是1956年以后,我们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把搞活企业和发展经济的部分正确做法都当成了资本主义的东西来看,并对之一一否定。但从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并没有完全否定和排斥商品经济,而且也从来没有否定和排斥过商品经济,而是特定地否定和排斥了私有制经济。首先,有人认为十年建设时期的计划经济是否定和排斥商品经济的,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水火相隔、互不相容。其次,认为那个时期人民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缺衣少食的现象都是由于实行计划经济造成的,而不是那个时期导致的。再次,把发展个体经济看成是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些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在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问题上,毛泽东把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商品生产联系起来看待,这样不仅超越了苏联斯大林时期将商品生产自身的问题当作是两种所有制存在的认识,而且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识到:“现阶段只要还是两种所有制的话,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不可或缺。”[1]同时,他认为苏联“关于商品生产的前提条件,论证的不是很清楚。两种所有制存在是商品生产的第一个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后还是要看它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密切程度”。由此观之,我们社会即便过渡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整个社会物质产品还不是很丰富的话,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有可能存在。
在我们能否彻底取消全部商品经济从而实现产品经济的问题上,有两个条件必须认真对待:一是大幅度提高之后,国家有权支配所有产品。毛泽东认为:“只有当一切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了,只有当社会产品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