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浅谈处理幼儿哭闹行为的方法.doc

格式:doc   大小:152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处理幼儿哭闹行为的方法.doc

上传人:yuzonghong1 2017/12/8 文件大小:1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处理幼儿哭闹行为的方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处理幼儿哭闹行为的方法-学前教育论文
浅谈处理幼儿哭闹行为的方法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职业技术学校李伟
很多人羡慕孩子,因为孩子可以童言无忌、天真无邪,可以难过就哭、开心就笑。但也有人提到孩子就会头疼。高兴的时候孩子是天使,活泼好动,充满生命力;但是哭闹的孩子却让人束手无策,他们会毫无顾忌的大哭或是耍赖。而且孩子喜怒并不是你能掌控的,有时候真是让人一筹莫展,这也是很多人害怕和孩子相处的主要原因。
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本文将结合幼儿情绪产生的理论对幼儿哭闹行为提出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并提出两种处理幼儿哭闹行为的具体方法。
一、幼儿情绪产生的理论
当情绪产生时,一般会有刺***境(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生理唤醒(生理上的反应,如兴奋时有表情以及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和情绪体验三种要素伴随。那么,人的情绪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揭示情绪产生过程的情绪理论有很多种,对学前儿童心理相对具有意义的情绪理论主要有:詹姆斯-兰格理论和评定-兴奋学。
-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认为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它的原因纯粹是身体的。”又说:“人们的常识认为,先产生某种情绪,之后才有机体的变化,但我的主张是现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兰格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并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按照詹姆斯·兰格理论,小宇看到小狗,首先引起的反应是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张,然后才体验到害怕的情绪,继而大哭起来,出现躲避小狗的行为。婷婷跟妈妈逛街,看到喜爱的玩具闹着要妈妈买,妈妈训斥了她,这样的情绪刺激首先使婷婷面部肌肉紧张、血液循环加速,她做出哭的表情,然后才体验到委屈难过。
根据这一理论,要帮助儿童克服负面情绪,比如痛苦、恐惧等,可以从生理上着手,教孩子深呼吸,用热毛巾给因为哭泣而面部肌肉紧张的孩子敷脸,抚摸孩子的头部及背部等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
这种理论不能解释的是,同一种情绪刺激可能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比如看到小狗,有的儿童会害怕,有的儿童会高兴,但是其中的生理变化却是差不多,很难根据生理变化分辨各种不同的情绪。
—兴奋学说。
评定—兴奋学说是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是认知评价理论中的一种。这种理论认为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从刺***景—评估—情绪。刺***景并不能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而要通过评估。同一刺***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当个体对某一刺***景的评估是“有利”的时,他会对其作出积极反应,并趋向这一情景;当个体对刺***景的评估是“有害”时,他会出现消极情绪,并选择回避;而当个体认为刺***景与其“无关”,他便会忽略。
例如,小宇看到小狗,如果他认为小狗会咬人,他就会出现恐惧的情绪,并伴随躲避行为,而如果小宇认为小狗很可爱,相反,他会很开心,并试图跟小狗一起玩;婷婷跟妈妈一起逛街,看到喜爱的玩具要求妈妈买,妈妈训斥了她,如果婷婷认为妈妈不买给她是因为不爱她,她就会委屈难过,但如果婷婷接受了妈妈的批评,她便不会有太大的消极情绪产生。
根据认知评价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