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浅谈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活动.doc

格式:doc   大小:156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活动.doc

上传人:yixingmaoh 2017/12/8 文件大小:1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活动.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活动-学前教育论文
浅谈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活动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煤神马集团神马股份生活服务中心幼儿园赵君
摘要
3-6岁的幼儿属于前运算时期,其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直观形象的特点,所以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要创设与幼儿相适宜的环境,提供具有意义的操作材料与机会,鼓励幼儿去探索、发现与交流,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反复操作,促进幼儿的逻辑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
数学概念数学信息感性经验教育环境
很多家长以为幼儿学习数学就是学习数数和加减运算,在许多家长心中,识数和计算是最重要的,而数学教育的价值也就在于培养所谓“神算子”。因此,家长们会积极地到市场上买那些诵读口诀的影音产品回来给孩子学,或者给孩子买一些数学类的图书教孩子加减法。有的干脆把孩子送到特长班去培训了。也难怪每年都有家长自豪地对我说:我的孩子可聪明了,十以内的加减法都难不住他。其中不乏高学历者。也许我们有必要冷静地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数学究竟是什么?孩子学数学到底需要学什么?
数学教育的内容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那么,怎样引导幼儿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呢?作为一位幼儿教师,我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事物,培养他们自觉观察的习惯,通过积极思考,获得粗浅的认识。如大班幼儿玩小超市活动时,要牵涉到物品的摆放问题、钱币的兑换问题,在此过程中,幼儿首先要给物品分类,然后运用加减运算,培养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是数学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特点,所以教师在选择幼儿生活中的问题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知识水平,在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上,适当的增加一点内容,让幼儿去探究,才能获得成功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在小超市活动中,前期的分类、数数等是幼儿已经掌握的知识,而活动中买卖中的运算则是新的知识点。
一、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事物,都能提供给我们诸多的数学信息,例如,孩子们发现各种瓶盖是圆的,门是长方形的,椅子面是正方形的;外出时能发现各种数信息例如几辆车,几个行人,几朵花;班级里也有各种数学信息,例如几扇窗户,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几个小朋友,男孩儿几个,女孩儿几个。还可获得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及其上下、前后、左右等形体及空间方位的认识;这些数学信息或分散或隐蔽,但都切切实实存在于我们身边,只是需要我们引导孩子去关注、去体验。生活中的体验过程,也是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的过程。孩子们在潜移默化发展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数学。因此,我们应从幼儿熟悉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及有趣的数学现象入手,引导幼儿去感知有关量与计量、数与数量的关系,领会有关物体的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探索有关事件的发展与时间的关系,并引导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某些简单的问题,体验数学的重要与乐趣。
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乐于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
皮亚杰认为:3-6岁的幼儿属于前运算时期,其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要通过反复操作、多次亲身体验才能将所学的东西内化,获得数的经验。也就是说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是来自于被操作的对象,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