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宋代诗歌
宋诗的分期及特点
按照清人全祖望《宋诗纪事序》里的分法,宋诗大体可分五个阶段:①西昆体(北宋前期)②欧苏(北宋中期)③江西诗派(北宋后期)④南宋四大家(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⑤遗民诗。这种分法虽有不够完备处,但基本按宋诗发展的不同时期和成就划分出大概轮廓,今文学史亦多从此分法。
宋代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后代产生显著影响。从数量
上说,宋代诗人及作品的数量超过唐代,据清·厉鹗《宋诗纪事》记,宋代诗人约有三千八百一十二人,作品数量未统计,但从宋几大家存诗亦能说明宋诗人创作之巨,如梅尧臣存诗二千八百多首,苏轼存诗四千二百多首,杨万里存诗四千多首,陆游存诗九千三百多首。尽管自南宋始,历金、元、明清以至近代有许多人对宋诗那种“以用世为博”,以才学为诗,长于议论说理的倾向加以指责、垢病,但宋诗的成就是不容否定的。就题材而言,宋诗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现实,时代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社会
矛盾,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壮丽的祖国山河、秀美的田园风光,复杂多样的个性情怀都得到形象地反映。艺术上,宋诗在结构的安排、意境的创造、句法的变化、典故的运用、词藻的提炼及声律的协调等方面都有创新,独树一帜。在风格上,许多优秀的诗人都能以其创作个性在诗坛上占一席之地。如梅尧臣的平淡朴实、苏舜欣的刚建豪迈,欧阳修的明朗通达、苏轼的洒脱清峻,王安石的奇崛峭拔,陆游爱国诗的豪迈沉激愤,范成天田园诗的质朴清新,杨万里诚斋体的新奇活泼,文天祥遗民待的沉郁悲壮等等,都
能“各领风骚数百年”。
北宋前期的西昆派沿袭晚唐的浮艳文风,追求形式,内容空洞,成为粉饰太平的工具。面对宋初浮靡的诗风,王禹偁第一个反对这种浮华的诗风,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体现了干预现实和拯时济物的精神。其后有欧阳修,梅尧臣、苏舜欣、王安石等人以其主张和实践清除了西昆派的影响,使诗歌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至北宋中期,苏轼进一步发展了宋初诗歌的创作成果,以其深厚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创作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从主体上说,宋前期和中期
诗人主要学白、韩,后期诗人主要学杜,南宋后期诗人主要学贾岛、姚合,也有学苏轼、黄庭坚的。这种倾向导致了宋诗有两点为后人所鄙夷的毛病。一是由于宋诗人片面发展了杜甫、白居易和韩愈诗歌创作中议论言理的方面,导致了许多宋诗长于议论言理,流于说教。二是片面发展了杜诗中用典入诗的方面,刻意追求古奥晦涩的风格,形成“以用世为博”“以才学为诗”的习气,这点以江西诗派为典型,欧、王、苏等几大家诗中都不同程度存在。
二、历代对宋诗的评论
自南宋始,历金、元、明、清,皆有对宋诗褒贬之论。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评曰:“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中视宋诗为“有韵散文”。明代“前七子”和“后七子”宣称“秦汉以后无文,盛唐以后无诗”,不把宋诗放眼里,因此后七子之一的李攀龙在选从商周至明代的诗歌编总集时,宋诗一首不选。清代叶燮《原诗》中谓在清代诗坛中,“苟称其人之诗为宋诗,无异于唾骂
”。这些评论失之偏激,多以贬斥为主。与此相反,也有对宋诗持公论者。如明代“公安派”为反对前后七子那种“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倾向,充分肯定了宋诗的成就。袁宏道说:“有宋欧苏辈出,大变晚习,于物无所不收,于法无所不有,于情无所不畅,于境无所不叙,滔滔莽莽,有若江河。”清·吴之振《宋诗钞序》评曰:“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肯定宋诗的独创性。
应如何正确评价宋诗呢?我们认为,贬斥宋诗者虽指出宋诗的毛病所在,但未能全面公正地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