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会计基础》
课前小提问:有人说会计就是记账、算账、报账; 有人说在财务部门工作的人就是会计;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说法对不对?究竟什么是会计?会计是怎样产生的?日常的会计工作主要有哪些?
说说你眼中的会计
古代会计
近代会计
现代会计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会计,以会计专职人员的出现和官厅会计机构的产生为标志。
15世纪以后的会计,以借贷记账法的产生及应用为标志。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会计,以管理会计的形成及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为标志。
2、会计的发展
《基础会计》教学课件系列
第一讲《总论》
第一讲-----讲授新课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以凭证为依据,采用专门的技术方
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
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注:
二、对定义的解释:
一、定义:
1、会计的性质: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基础会计》教学课件系列
第一讲《总论》
第一讲-----讲授新课
会计的内容,即会计的对象。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会计的
对象有一般对象和具体对象。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量度加以计量、记录的经济活动(也即资金运动)。
:会计要素。
《基础会计》教学课件系列
第一讲《总论》
第一讲-----讲授新课
(一)资金:是指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包括货币本身。
(二)企业的资金运动:
1、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
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
2、商业企业资金运动:
货币资金→商品资金→货币资金
3、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
预算资金的拨入→预算资金的支出
总结:企业的资金运动,是经营资金的运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是预算资金的运动
《基础会计》教学课件系列
第一讲《总论》
第一讲-----讲授新课
六大会计要素
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
费用
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
利润=收入—费用(利润表)
《基础会计》教学课件系列
第一讲《总论》
第一讲-----讲授新课
第二讲-----讲授新课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会计主体假设
二、持续经营假设
三、会计分期假设
四、货币计量假设
《基础会计》教学课件系列
第一讲《总论》
第二讲-----讲授新课
《基础会计》教学课件系列
第一讲《总论》
记账本位币
——会计核算应设定记账本位币。
我账本位币。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也可以选定某种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第二讲-----讲授新课
《基础会计》教学课件系列
第二讲《总论》
(一)、会计核算的一般方法
会计核算是一个连续、系统和完整的过程,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方面的内容。即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时,首先要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和计量,在此基础上,利用会计凭证和账簿等进行记录,再以账簿记录等为依据,编制会计报表,并将报表报送给使用者。会计确认和计量贯穿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
会计核算的一般方法就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其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四、会计的核算方法
(狭义地会计的方法体系)
第二讲-----讲授新课
《基础会计》教学课件系列
第二讲《总论》
1、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是指把某项经济活动作为一个会计要素,并加以记录和报告的过程。
会计确认通常分为原始确认、再次确认。
(1)原始确认
原始确认:是指何时和以什么标准确认为某一个会计要素,并加以记录。原始确认,通常指编制会计凭证时进行的确认,即对某项经济业务须以原始凭证为依据,确认为某一会计要素后,才能编制记账凭证。
(2)再次确认
再次确认:是指何时和何种金额并通过什么要素列入会计报表。再次确认,通常指在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时的确认。某些经济业务经过初次确认后记入账簿,形成账簿记录后,由于发生变化,还需要再次确认;根据账簿记录编制报表时,某些数据经过加工整理,列入报表,也要再次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