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牌坊-国学教育论文
中国古牌坊
一个牌坊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昌隆
一座座高大的石牌坊为隆昌小城营造了浓郁奇特的文化氛围,远离都市的喧嚣,古驿道上的牌坊群,成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长廊,身临其境,让人觉得恍若隔世。
隆昌自南北朝起即为巴蜀古驿道、川云东路古驿道和叙马古驿道的必经之地。一直是商贾云集、文人辈出的地方。隆昌县志记载:境内有史可考的功德牌坊、孝子牌坊、贞节牌坊等各式各类牌坊近70座。数百年沧桑,累累天灾人祸,大部分牌坊已经灰飞烟灭。但这个偏于僻壤的小城仍然完整保存下17座明清代时期的牌坊。
牌坊与房屋之间,是一片与牌坊一般高的青竹。青竹生长十分茂盛,已经把牌坊上的文字图案遮掩了许多——郭陈氏节孝坊坐落在距离县城5公里的金鹅镇油房街附近。
该牌坊建于光绪十八年冬月,造型端庄、工艺精湛,是典型的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三开间牌楼式青石仿木结构建筑,通高15米,。该牌坊顶盖刹尖为火焰宝珠金刚座,三层尖顶呈火焰状,楼盖共圆雕六鸱吻,三重飞檐,层层上收,作展翅欲飞状。
始建时三重檐十二鳌尖上均悬挂铜铃,据说不论寒冬酷暑,铜铃迎风晃动发出悦耳铃声,数里行人闻之心安神定,人们叫它“铃铃牌坊”。以前在距“铃铃牌坊”不到100米的地方还有一座“新牌坊”,比“铃铃牌坊”大得多,大凡从古驿道上经过的人,不管是抬滑竿的,还是挑盐巴的挑夫或赶马驮的马夫都要在牌坊下的大石坝子上乘凉,喝水。
牌坊旁是两间破旧的土墙青瓦房,住着四世同堂的熊姓人家。熊婆婆已经84岁了,她十几岁嫁到这里,至今已快70年了。20年前她丈夫去世,就葬在家门口距离“铃铃牌坊”2米远的地方。熊婆婆天天就坐在牌坊旁的家门口,守着丈夫的坟墓,回忆过去的岁月打发时光……
徽州
徽州民居、祠堂、牌坊,已经成了今天徽州人的宝贵遗产,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昔日徽州人的勤劳、聪慧,特别是徽商所起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资料记载,从唐一直到清末,徽州这块土地上一直都是在建牌坊,据统计,前前后后达到400多座。即使经历了太平天国、文化大革命时期,至今仍存有104座。
树牌坊,在古代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也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而徽州的牌坊中,以表彰妇女贞节为最多,几乎占到一半,其中,商人妇占了绝大多数。
在棠樾村头的7座牌坊中,就有两座是为女人而立的节字坊,其中一座叫“吴氏节孝坊”,立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为了表彰族人鲍文渊的续弦、嘉定人吴氏的“模范事迹”。她22岁远嫁到棠樾,29岁开始守寡,直到60多岁死去。在漫长的30多年里,吴氏先是独自将丈夫前妻的孩子抚养成人,后又修了鲍家九代的坟茔。族人深受感动,为她立了这块牌坊,上刻“节劲三冬”和“脉承一线”,前者是颂扬她的贞节不二,后者则表彰她尽心养育继子。
在吴氏节孝坊落成的9年后,棠樾牌坊群的第五座牌坊又出现了,它就是“汪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