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荷塘月色
朱自清
说课稿—语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1917年改名为: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著名学者及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大后在江浙一带从事中学教育工作;
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
1924年出版诗文集《踪迹》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搞战爆发后,在党抗日民主运动影响下,思想认识逐步提高。
1948年贫病中逝世
作者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
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感的学以致用
2、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3、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
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
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4、5、6段课文分析
1、朗读训练
2、赏析语言美,品味画面美
3、课堂小结
作者的感情变化:
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品读第四节
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如何写的?写景顺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