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文档名称:

中医针灸治疗方法的几大误区.doc

格式:doc   大小:12KB   页数: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针灸治疗方法的几大误区.doc

上传人:读书百遍 2023/9/27 文件大小:1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针灸治疗方法的几大误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中医针灸治疗方法的几大误区 】是由【读书百遍】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医针灸治疗方法的几大误区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医针灸治疗办法的几大误区
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惯用到。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涉及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有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含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区特性,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珍贵遗产。
一、有关得气的认识误区
现在将酸麻胀视为得气已经成为诸多针灸师挥之不去的基本概念,而事实上将酸麻胀视为得气最早始于清代的一本不出名的针灸著作,具体书名记不清了。在宋代与明代的针灸书中始终以针下如鱼吞勾为得气。在《内经》里将气至定义为患者脉象的变化。因此我个人观点针灸不必在乎患者的感觉,只要专注于自己针下的变化和患者脉象的变化便可。我在临床中亦重复验证,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患者与否出现酸麻胀的感觉,只要医者手下有如鱼吞勾的得气感便必然有疗效,固然在诸多状况下医者手下有了如鱼吞勾的气感同时患者也有了酸麻胀的感觉。
二、有关留针时间的认识误区
现在针灸都需要留针半小时,甚至有留针时间更长的,不防看看古代的针灸著作,《针灸甲乙经》对每个穴位留针时间的记载均是留几呼(普通为1--10个呼吸不等),再看后世的针灸书,对穴位留针均记载为留几呼,几呼便是几个呼吸,十个呼吸最多也就大半分钟,因此针灸在古代是不留针。即使在《灵枢。九针十二原》补泻手法中对补法虽规定“静以久留”但同时也规定“持针勿置”(置即放置),即规定医者在针灸过程中规定手不能放下针,半个小时不放针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古代针灸中久留最多也就一分钟。
三、有关针刺深度的认识误区
现在针灸穴位普遍偏深,普通穴位针灸大夫都针一寸深以上,放下成见看古代针灸著作,《针灸甲乙经》对穴位深度规定都是针几分,没有针很深的,再看后世的针灸书,对穴位的规定也是针几分,极少有用寸来记载的。并且在《内经》中重复强调针太深则邪气反入,如果认真注意医者在施术过程中针下的的感觉,很容易在针入几分深的地方感觉到如鱼吞勾的得气感觉,这个得气的感觉便是“机”之所在,在《灵枢。九针十二原》里规定“知机之道,不可挂以发”(最后一字“发”在古字中为“头发”的“发”,不是“发财”的“发”,两字在古字中写法不同,简化字则相似),如果找的了这个“机”绝对不能再往里深,到了这个机之后连挂一根头发的力都不可再加。我曾试过在得到机的时候继续往下一用力,病人病情立即由好转改为加重,并且此机不可失,失则难再来。“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固然大部分针灸师找不到这个机,也就很难有较高的疗效,同时也不会有太大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