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咬文嚼字知廉蔺——《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158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咬文嚼字知廉蔺——《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yixingmaoh 2017/12/13 文件大小:15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咬文嚼字知廉蔺——《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咬文嚼字知廉蔺——《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中学语文论文
咬文嚼字知廉蔺——《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郭金庭
【设计意图】
目前,解读与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人物的解读与定位偏于一端。关于蔺相如,常常聚焦于其在完璧归赵的过程中、在渑池会上的智勇表现和在将相交欢过程中的“先国家之急”的爱国表现;关于廉颇,常常聚焦于其虽心胸狭窄但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品质。这样的解读与教学,过多地关注了人物的人格品性,缺少了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背后的历史成就和历史贡献的深入发掘,致使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失完整。二是忽视浅易字词的深刻含意。文中一些浅易字词,貌似“浅易”实则“深刻”“丰富”。只有“细读”,才能领略到经典作品语言表达的精妙,才能走到文本深处。基于以上教学现状,本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聚焦“浅易”字词,运用比较的方法,探寻作品的丰富意蕴。
【学****目标】细读文章,比较相关词语,探寻文章的丰富意蕴。
【学****过程】
一、复****br/> 回顾上节课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一)文章写了三个故事,三个故事既独立又有内在联系。请问三个故事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二)廉颇、蔺相如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用词语或短语回答)
二、新授
我们已对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对文章思想内容、篇章结构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解鉴赏。在学****过程中,发现同学们还是满足于粗线条的理解,在文字表面上滑来滑去,领略不到语言表达的精妙。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文章,从“浅易”中读出“深刻”“丰富”来。(板书课题,出示学****目标)
(一)学****任务:齐读、翻译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
;
,互动补充、纠错。
(二)蔺相如的“劳”,廉颇的“功”与“羞’
主问题:蔺相如的“以口舌为劳”,这个“劳”到底有多大价值?廉颇有着怎样具体的“功”?廉颇为什么会“羞”?廉颇该不该“羞”?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沿着“劳”“功”“羞”这3个字走进文本,来探寻文章的丰富意蕴。
“劳”
(1)秦“以城易璧”背后的企图
廉颇把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的贡献视为“以口舌为劳”,看不到蔺相如有何“大功”。其实不只是廉颇不承认蔺相如的“大功”,如明代王世贞就曾质疑蔺相如的贡献: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提示:秦真的会“以城易璧”,以大片土地来换取一块石头吗?秦王真的是喜欢和氏璧,不惜牺牲国际信誉,以“空言”“空名”诈赵而胁其璧吗?关于秦国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从刚刚学过的《过秦论》中获取一些信息。
学****任务:齐读《过秦论》语句: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寰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明确:秦国历代君王奋发图强,要成就天下霸业。秦昭王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在位期间已经取得了对六国决定性的胜利。这样一位君王岂能贪恋一块宝石?正如明代钟惺所说:
秦数世以广土强国为务,岂有用十五城易一璧者!开口已自不情,分明是一豪夺之举;亦欺赵之无人,观赵所以处此者何如耳。
——钟惺《史怀》
可见,醉翁之意不在“璧”。要“璧”是假,那什么是真?对此,赵惠文王没有看透,廉颇诸大臣也没有看透。
蔺相如的最大智慧、最高明处在于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看透秦“以城易璧”的真实意图——通过骗璧、羞辱,借此打击赵国军民士气,并造成赵与东方各国合纵抗秦的困难。看蔺相如的具体表现。
关注下列语句中的“予”“许”“偿”等字,结合语境,看体现出了什么。
,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思考:a赵王问的是可不可“予”,而蔺相如回答的却是“不可不许”。这是不是答非所问呢?,这里为什么不用“予”字而用“偿”字呢?
(学生先自主思考,后小组交流,再展示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