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型投融资模式
一、PPP模式的内涵
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国内后,通常被翻译为“公共私营合作制”,即公共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模式。最早是由英国政府在1952年提出,它不是简单的政府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营企业,而是以各参与合作的方面实现“双赢”或“多赢”为理念的现代融资模式。在PPP模式中各参与方需要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并达成具有法律依据的契约明确各方的,最终使得参与项目的每一个合作方都能够达到比各自单独行动相比更为有利的结果。
二、PPP模式的优势
(一)有利于消除政府费用的超支
近几年来,政府大力推动PPP模式项目启动,正是由于其通过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共同参与整个项目的设立、可行性研究等工程,创新了双方的合作形式,使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到项目中,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同时也拓宽项目的融资渠道,减缓地方政府融资压力,能够有效化解近20万亿地方债务风险,完成新型城镇化需要的大额投入。
(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首先,政府的公共部门与民营企业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进行全程合作,并共同对整个项目运行周期负责,保证了项目在技术上与经济上的可行性。其次,私人资本的参与,将市场机制引进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再次,企业在创新管理模式上比政府更加灵活,而且能够将企业的最新的管理思维与技术引入到整个PPP项目的运营中来,并实现对整个项目的建设与运行的控制,同时在处理具体事务方面更有经验,提高项目收益率,也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有效分担风险
传统模式下,在建设或者运营项目的风险全部由政府或企业一方承担。而PPP模式下,在项目初期就可以实现风险分配,同时由于政府部门对风险的承担,使得风险分配更趋于合理,而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对风险分担机制的强调和项目的资金价值的预估,使项目的设计方、承包方、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一起合理地分担项目风险,使合作各方均可达到比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四)PPP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对于具有典型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PPP项目来说,一般的合同期限都在20-30年左右。正是由于这种稳定而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PPP项目的整个运行周期的控制,也能够使得政府财政管理模式从年度预算收支管理,向中期甚至长期的财政规划转变,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激励机制,使得公共服务市场化,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的透明度。而对企业而言,它要考虑长期总成本以及项目整个期间内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而自主经营权的获得,也能使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提高生产率,促进服务质量提高,最终使得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公共产品的服务。
三、PPP模式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造良好法律环境
PPP项目涉及到项目正式运营的诸多方面,其成功运作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参与方进行有效约束,并对公共管理部门与私营企业在项目中需要承担的责任、风险和义务进行明确界定,充分保障投资者与公共部门双方或者多方权益。同时对于公共部门来说,政府政策也需要提供长时期的保障,如果政府政策的透明性、连续性、稳定性没有保障,都会影响到PPP项目的资金运用,最终可能会造成的PPP项目失败。
(二)打造有效的政府监管体系
作为PPP模式项目,都离不开公共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