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铜陵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报批稿)
铜陵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三月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背景 2
(一) 土地利用现状 2
(二) 现行规划实施评价 3
(三)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4
(四)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战略 6
(一) 指导思想 6
(二) 基本原则 7
(三) 发展战略 8
三、土地利用目标和主要任务 9
(一)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9
(二) 土地利用目标 9
(三) 土地利用主要任务 12
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6
(一) 总体结构调整 16
(二) 农用地结构调整 16
(三)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17
(四) 其他用地结构调整 18
五、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8
(一) 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 19
(二)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19
(三) 基础设施用地布局 20
(四) 生态用地布局 21
六、土地利用分区及管制 22
(一) 土地利用分区及用途管制 22
(二)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25
(三) 区、县土地利用调控 27
七、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 29
(一)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发展格局 29
(二) 中心城区边界划定 29
(三)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0
八、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土地利用 31
(一) 土地利用现状 31
(二) 功能分区及发展定位 32
(三) 土地利用控制 33
九、重点工程和项目 33
(一) 土地整理复垦工程 33
(二)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34
(三) 自然生态保护工程 35
十、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5
(一) 法律保障措施 35
(二) 经济保障措施 36
(三) 行政管理保障措施 37
(四) 社会监督措施 38
(五) 技术支撑措施 38
附表
附表一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 40
附表二土地利用规划结构调整表 41
附表三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指标 42
附表四建设用地指标 42
附表五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表 43
附表六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 43
附表七规划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列表 44
附表八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重点项目表 46
附表九矿山复垦重点项目表 47
附表十自然生态保护工程重点项目表 47
附表十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一览表 48
前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富民强市、小康幸福”这一主题,加快铜陵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统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铜陵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全市土地利用战略,明确政府土地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是统筹市域土地利用的纲领性文件,是实施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和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要环节,是编制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目标年为2020年。
规划范围为铜陵市行政辖区(一县三区)内全部土地,。
一、规划背景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处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的正中心,是我国著名的黄山—九华山旅游风景区的北大门,也是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门户。境内平原、丘陵、低山、台地呈交错状分布,山、圩、洲、地兼而有之。下辖铜官山区、狮子山区、郊区和铜陵县,,(),地区生产总值18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200元,居全省前列。
铜陵市自然资源丰富,尤其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在已经探明的近30种矿藏中,铜、金银和石灰石等储量居安徽省前列,尤以铜著称于世,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古铜都、现代铜基地”。铜陵市气候温和,植物种类丰富,其中凤丹是南方牡丹的代表,生姜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同时境内还有稀有水生动物白鳍豚、扬子鳄等。
土地利用现状
,全省最小,%。到2005年底,,,。
农用地以林地和耕地为主,特别是林地面积较大,将近农用地面积的一半。,,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