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治疗哮喘独特经验
治哮喘不用麻黄   却独崇大柴胡汤
       刚跟随胡老学习。常感到其治病用药新奇。一天,遇到一位久治不愈的哮喘患者(例1),处方中既无补肾纳气的白果、五味子、肉桂、山萸肉、熟地等,亦无宣肺定喘的杏仁、麻黄,而用了大柴胡汤加味,因而问之:“治喘为何不用麻黄?”胡老答曰:“因无麻黄证。”又问:“何为麻黄证?”胡老笑而答曰:“这不是一句话能讲清楚的,待有时间再详细讲吧。”当时急待获得答案的学生,不免感到遗憾,。胡老就给我讲授他对经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治疗哮喘不用麻黄,而常用大柴胡汤的道理也就应刃而解了。
    从六经辨证来看,、。中医所说的哮喘,一般多是指临床上的一个症状,以邪气实多见。有人观察了哮喘患者,、通腑涤
肠等方法以消里实,使临床治愈率从20%~30%提高到70%~80%。元代的朱丹溪提出:“哮主于痰。”明代的张景岳提出:“喘有宿根。。”都在说哮喘以实证多见。又据患者平时无咳喘、吐痰、头痛、身疼等症,知不在太阳;哮喘发作时
有胸满、胁痛、汗出、咽干、便干等。多属少阳阳明合病;又据哮喘多发于夜晚,发作时及不发作时皆无咯痰,可排除痰饮为患,选样引起此类哮喘的主要原因当属瘀血阻滞。因此,此类哮喘多呈现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这便是胡老在治疗哮喘时,往往不用麻黄,而常用大柴胡汤加减的主要原因。这里必须强调一下,当然不是说,对所有的哮喘都不用麻黄,当病证在太阳有麻黄的适应证时也必用麻黄,这里仍是强调必须辩方证。
       哮喘病发虽在肺   痰饮瘀血为主因
      元代的朱丹溪提出:“哮主于痰”,明确指出了痰阻气机,肺气不降是哮喘的主要病因病机,后世在这点上认识颇为一致。明代张景岳提出的“喘有宿根”这一观点也为后世所接受。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哮喘患者在非发作期或长期发作后出现了一些虚损现象,可以说是久病伤肾,有的人就把此当作形成哮喘的根本,这是很片面的。《证治准绳》说:“其元耗损,喘生于肾气上奔。”多是指肺气肿之属的气短喘息,少见于喉中有痰鸡的哮喘。肾气上奔的哮喘,,但临床上这种哮喘是少见的,如果过于强调
。。一般认为,实证哮喘曲“宿根”、实践,认为瘀血是引起哮喘的重要因素之一。《内经》有过类似的描述。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肝脉搏坚而长....,令人喘逆。”有似因瘀血在胸胁引发喘证。现代病理研究也说明:在慢性气管炎(包括哮喘性支气管炎)末稍细支气管及肺泡间隔的超微结构的改变。可看到小血管内有血栓形成。与中医的肺有瘀血、血在胁下是相吻合的。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临床上用活血祛瘀的方法治疗哮喘多有良效。近代临床报道用地龙、瓦松、蛞蝓等治疗哮喘收到明显的疗效。这些单味药具有解痉、抗过敏作用,从中医药性来分析,这些药物都有活血祛瘀的作用,从而也可说明哮喘病人有瘀血里实的存在。
    基于以上说明,胡老认为,哮喘的主因是痰饮、瘀血(所谓宿根),诱因是外感、伤食、物理、化学、七情等其他刺激。即当外邪侵袭
人体及外在或内在的因素刺激人体后,与体内的痰饮、,使肺气上逆而产生哮喘。这就是外邪引动内邪,也即外因引动内因而发病。当然也有单是瘀血,或单是痰饮阻肺而发病的情况。认识到这一病因病理,对于指导辨证治疗有重要意义。因此,以痰饮、瘀血为纲,则哮喘证治了如指掌,今简述于下:
    (一)以痰饮为主因的哮喘证治
    外邪内饮,为常见的一种证。即是说,其人索有水饮、痰浊潜伏于体内,一旦遭受外邪侵袭,外邪激动里饮,壅逆于肺,则发为哮喘
。即呈《伤寒论》所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证。治宜发汗解表,温化水饮。其中具体证治又分以下几种:
      主症见:恶寒,,射干麻黄汤主之。口干、舌燥、心烦者,宜更加生石膏。
       主症见:恶寒,身痛,无汗,,小青龙汤主之。若见咽干、烦躁者,宜更加生石
膏。
      主症见:项背拘急,,葛根汤合小陷胸汤主之。若心烦明显者,亦宜加生石膏。
      主症见:咳逆,喘满,唾白泡沫痰,口中和,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主之。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