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文档名称:

使用呼吸机病人的护理.ppt

格式:ppt   大小:1,448KB   页数:4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使用呼吸机病人的护理.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2/2/23 文件大小:1.4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使用呼吸机病人的护理.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使用呼吸机病人的护理
现在学****的是第一页,共43页
什么是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 指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呼吸支持,即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
现在开置管。护理重点包括:



现在学****的是第十九页,共43页
人工气道的固定:
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患者应严密观察导管固定情况,每班记录导管深度,妥善固定,防止导管移位。使用胶布固定导管的患者应注意保护面部皮肤。
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患者应妥善固定,松紧度以通过一根手指为宜。观察切口处皮肤有无炎性红、肿和分泌物。观察导管固定带与颈项皮肤的接触处有无皮肤损伤。
现在学****的是第二十页,共43页
气管插管的深度:距隆凸2-3cm
经口:22+/-2cm
经鼻:27+/-2cm
注意观察气管插管的深度防止脱落和插管过深
气管插管脱出的处理:
脱出较少(10cm以内),气囊放气后重新插入
脱出大于较长(超过10cm),请医生重新插管
现在学****的是第二十一页,共43页
气囊管理
目的:减少对气道壁的压迫,防止粘膜坏死。
方法:推荐使用高容量低张力气囊导管,采用最小容积法或最小漏气技术进行气囊注气。
气囊充气 气囊充气使套管与气管壁间密闭,有利于呼吸机人工正压通气,防止上呼吸道分泌物或胃返流物流入气道。但气囊充气后压迫气管壁,可造成其损伤,引起炎症、肉芽形成或软骨坏死,致瘢痕狭窄。
气囊放气 以往为了防止气囊长时间压迫气管粘膜引起溃疡坏死,定时对气囊放气-充气,放气3~4小时/次,间隔5~10min,气囊内注入空气3~5ml。新观点认为,如果没有指征,气囊定期放气是不需要的。主要理论依据:气囊放气后1h气囊压迫区的粘膜毛细血管血流也难以恢复;气囊放气导致肺泡充气不足,危重病人往往不能耐受。
现在学****的是第二十二页,共43页
气管内吸痰:
目的:保持气道通畅,减少感染发生
吸痰指征: ,血氧饱和度下降。
吸引压力:适宜的负压为150~200mmHg。
注意事项:
吸痰前、后高浓度吸氧
每次吸痰时间<15s
吸痰管直径不应查过导管内经的1/2
现在学****的是第二十三页,共43页
人工气道湿化
目的:稀释痰液,保持气道通畅,减少感染发生。
注意事项:
,不能加入生理盐水或其他药液 
℃,相对湿度达100%
现在学****的是第二十四页,共43页
镇静:
目的:减轻患者紧张、焦虑,减少人机对抗,减少患者氧耗
对象:紧张、焦虑,不配合的患者
缺点:咳嗽反射减弱
镇静的程度:不宜镇静过深,以能唤醒为度。
现在学****的是第二十五页,共43页
控制呼吸道感染
1 防止误吸 采取正确的卧位。病人保持平卧位是引起误吸的最危险因素。病情许可应给予抬高床头,尤其是鼻饲的病人,鼻饲前应将气囊维持充气状态,抬高床头30~45°以避免误吸。口咽部寄生菌误吸是机械通气病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最主要的感染源。
2 加强口腔护理 注意口腔清洁,口腔护理2~3次/天,根据口腔pH值选用口腔清洗液。有报道,应用通气机24h内88%的吸气管路被来自病人咽部的细菌寄殖,并随某些操作进入下呼吸道,成为肺部感染的原因之一。
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吸痰管一次性使用,冲洗吸痰管用的无菌贮水容器要准备两个,分别供吸气管和口咽部使用,避免交叉感染,以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在使用蒸气加温湿化过程中,湿化器贮罐内的无菌蒸馏水、要每天更换保持无菌。呼吸机管路连接的小贮水罐所收集的冷凝水应及时清除,防止进入湿化器或呼吸道中。呼吸机上的管道、接头应每隔48h消毒1次。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2次/天,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尽量减少探视。做好呼吸机的清洁消毒工作减少感染机会。
现在学****的是第二十六页,共43页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机械通气使用得当可改善患者氧合,缓解低氧血症,减少呼吸做功,防止呼吸机疲劳。使用不当会带来一些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
常见并发症包括:人工气道相关并发症和机械通气本身引起的并发症
现在学****的是第二十七页,共43页
人工气道相关并发症
与导管固定不佳和牵拉等有关,出现脱管应紧急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用简易呼吸器通气和供养,必要时重新插管。
由痰栓、异物、导管扭曲、气囊脱出嵌顿导管口、导管远端开口嵌顿于气管隆嵴、脱管等引起,表现为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出现气管堵塞应针对原因及时处理,如调整人工气道位置,抽出气囊气体、实验性插入吸痰管等。如气道梗阻仍不缓解,应立即拔出气管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