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编后记
用英文创作的《悲惨世界》的续集《珂赛特》出版于一九九五年,
正是雨果这位思想和文学巨匠逝世一百周年的年份,而此书的出版日,
也正是二百零六年前法国人民攻陷巴士底狱的日子。
当历史的车轮轰隆隆滚动到二十世纪末的当口,世界范围的作家们
勃发起一股续写文学名著的热情。是当代人艺术灵感枯竭而不得不向前
辈大家汲取创作素材呢?抑或是在精神领域的探求中继续擎起前人的思
想火炬?如果是前者,为什么《珂赛特》的作者在汗牛充栋的文学画廊
中偏偏选择《悲惨世界》这一幅?如果是后者,那么由雨果点燃的这只
思想火炬究竟闪耀着怎样的光芒以至让进入了高科技时代的今人还难以
忘怀?的确,《珂赛特》的出版为当代中国读者提供了一部极有价值的
作品。
一
凡是读过《悲惨世界》的读者都知道,这部小说的历史年代是从十
八世纪末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即从主人公冉阿让因为偷窃了
一块面包而被关进监狱,度过十九年漫长的囚徒生活开始,直到他在亲
人痛苦悔过的泪水中死去。而此时的法国,正是经历了大革命血与火的
搏杀之后,在拿破仑的战车上隆隆开进,接着又经历了波旁王朝的复辟
以及七月王朝的统治。在这段复杂激烈的历史过程中,雨果以其宏伟的
篇幅和悲壮的激情向我们展现了两场战争——滑铁卢之战和一八三二年
巴黎街垒之战。前者是一场国家对国家的战争,即以英国和普鲁士为代
表的欧洲对以拿破仑为代表的法国的战争,虽然残酷,却是难以避免的。
后者是一场国王的军队对起义人民的战争,即名副其实的“内战”,它
是否也无法避免呢?雨果的回答仍然是肯定的,其原因就是法国当时存
在着阶级矛盾和社会压迫。在和封建专制主义斗争的过程中,法国资产
阶级曾经和下层人民一起将国王送上了断头台;但是资产阶级一旦上台
之后,便将资本主义法律与秩序强加到劳动人民头上,像书中所展示的
冉阿让因一块面包而坐牢、芳汀因生活所迫而卖淫的社会现实,不正是
“繁荣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吗?由此而产生的
一八三二年巴黎街头人民起义难道奇怪吗?而构成这次起义主体的贫穷
知识分子和产业无产阶级难道不是历史真正的英雄吗?
《珂赛特》正是从这次起义写起的,所不同的,它写的几乎是清一
色的“内战”:一八三二年巴黎街头起义群众和国王军队的对垒;一八
四八年二月和六月革命,巴黎人民赶走了路易·菲力浦国王,紧接着又
投入了与“国民议会”军队的浴血奋战;一八五一年十二月巴黎人民为
反对路易·波拿巴的军事政变而举行的起义。一次次低劣武器对大炮的
较量,一次次失败之后的重新崛起,《珂赛特》再次把我们带入了法国
这段既残酷又光荣的历史。
人们常常会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那么十九世纪法国
的历史道路是如何的曲折呢?从一七九二年九月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到一八七○年九月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最终在法国确立民主共和政
体,短短八十年中,不但经历了拿破仑的第一帝国、百日王朝和路易—
波拿巴的第二帝国,而且还经历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和七月王朝。当然,
这其间还夹着短命的第二共和国。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冲突,不同政
治派别的尖锐对立,为复辟与反复辟、前进与倒退的交响乐章提供着各
色音符。在整个世界历史上,还有哪个国家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过程比
这更曲折复杂呢?《珂赛特》恰恰补充了《悲惨世界》没有描写完的这
部法国共和国史,就其自觉的历史意识、深刻的社会内涵和充分展现的
描写空间来说,续作较好地继承了原作的史诗品格。
二
对于文学创作来说,爱情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珂赛特》也不
例外,只是它把《悲惨世界》中少男少女式浪漫而感伤的情话发展成经
受了各种考验,甚至带有某种神秘力量,深沉而伟大的爱情。爱情的主
人公就是珂赛特和马吕斯。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对爱情作了热情的礼赞:“爱,是唯一能占
领和充满永恒的东西。”“爱是灵魂的组成部分。爱和灵魂是同一本质
的。”“呵爱!崇拜!两心相知、两情相投、两目相注的陶醉!你会到
我这里来的,不是吗,幸福!”①在雨果的笔下,马吕斯和珂赛特是那样
的幸福,他们幸福地相爱、幸福地结婚。马吕斯为了爱情可以牺牲,这
在他参加街头起义的行动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因此,他后来得到了冉阿
让的救助,得到了珂赛特,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圣德尼街的英雄血”
为“卜吕梅街的儿女情”增添了许多光彩。
马吕斯和珂赛特在《悲惨世界》中的爱情“终点”(就婚姻是爱情
的结局而言)正好是《珂赛特》中两人爱情的起点,尽管爱情的河流已
经淌进了家庭的港湾。马吕斯毕竟成熟了,他对妻子的爱表现在对真理
的追求中,表现在为求得自由与平等的社会斗争中。如果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