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胡适简介ppt.ppt

格式:ppt   大小:440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胡适简介ppt.ppt

上传人:w447750 2017/12/28 文件大小:4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胡适简介ppt.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胡适
讲述人:杨怡杨慧何惠袁方平
胡适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人物简介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2年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 、《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的学术研究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
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胡适文存》《胡适文存二集》《胡适文存三集》《胡适文存四集》《胡适自传》《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选》《胡适论学近著》《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胡适日记》《齐白石年谱》,以及《先秦名学史》等英文论著。
五四运动前
从关注政治到潜心思想文化的“启蒙”胡适曾经说,自己“是一个注意政治的人”,他的这种兴趣早在留学美国时就已表现出来。刚到美国读到《独立宣言》时,他就对其中的政治理念大为感叹,认为其中“一字一句皆扪之有棱,且处处为民请命,义正辞严, 真千古至文。吾国陈骆何足语此!’’在美国纽约州北部城市 Ithaca时,他常去市议会旁听。又常去华盛顿旁听国会会议,并参加各种政治集会留美期问,他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这些阅历使他对美国的政治体制、法律、政党组织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然而,此时国内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满清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成立,袁 L廿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尊孔复辟。国内政局的变幻莫测时刻牵动着胡适的神经。1915年 8月,袁世凯的美国顾问古德诺在美国各地演说,诋毁中国人民没有共和的意识,为袁世凯复辟帝制说话。胡适从报上得知消息后,写了《中国与民主》和《古德诺与中国之顽固反动》两文,分别寄给纽约的《嘹望》月刊及《新共和国》周报,驳斥古德诺的谬论,为民主共和辩护。然而,胡适回国后并没有继续关注时政,而是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这其中的原因颇复杂。依据胡适自己的说法,他会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是在留美时被梅光迪、任叔永等一批思想趋于保守的朋友“逼”出来的。梅光迪等人认为中图文学典雅和谐,西方人无可企及,胡适则认为“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双方为此经常争执不断。由此可见,胡适在从首倡改造文化载体转变到寻求人与社会的新生活的过程中,毫无疑问地扮演了“导师”的角色。而经过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很少有不受胡适等人影响的,青年毛泽东就是如此。
五四运动后
从思想启蒙趋向言论干政,且一度走到参政的边缘五四运动,即 1919年 5月4日,为了抗议巴黎和会时列强对于中国的不公正待遇,北京学生举行了大规模游行示威,由此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从而成为一次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得新文化、新文学思想启蒙运动也随即转为一场政治宣传运动。一场政治革命的发生必然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思想文化的分化。于是,在政治思潮波涛汹涌的时候, 坐谈“启蒙”自然成了可望不可及的奢侈想法,胡适自然也不能置身局外: 他重拾起政治的兴趣,开始以言干政来了。 191 19年 6月,胡适接办了由陈独秀和他的一批政治朋友们创办的《每周评泛,并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由此他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政 10 2011年 71月治分歧也愈加清晰:1922年 5月,他更另起炉灶,创办《努力》周报,与《新青年》时期志同道合的同人们从此完全分手
变化原因
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思想界出现的新动向。五四运动发生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次年。这次战争的发生,使西方人自己感到骄傲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