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大头医生
编辑整理
英文名称
pyruvate kinase deficiency
类别
血液科/红细胞疾病/红细胞酶异常性溶血性贫血
ICD号
概述
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缺乏症是发生频率仅次于G-6-PD缺乏症的一种红细胞酶病。现已证实PK缺乏症是由PK基因异常所致,主要是PK基因点突变,小部分患者表现为缺失或插入。ATP缺乏是PK缺乏症导致溶血的因素。PK活性测定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1953年Dacie等首次描述了一组称为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的异质性疾病。1954年Selwgn和Daice根据自身溶血试验将这组疾病分为两型,第Ⅰ型自身溶血仅轻度增高,加葡萄糖后可以纠正,第Ⅱ型自身溶血显著增高,加葡萄糖不能纠正。
流行病学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在北欧血统的人群中高发。在日本,此病与G-6PD缺乏症的人数大致相等,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此病亦呈现全球性分布。由于PK缺乏症所致的溶血已见于葡萄牙、意大利、近东、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委内瑞拉、菲律宾、墨西哥等地区和国家。我国香港地区3%的新生儿为PK变异型杂合子,在德国和美国PK缺乏症杂合子约为1%。我国1984年胡亚美首次报道2例,至今国内报道的PK缺乏症所致溶血性贫血共10例。
病因
PK是一分子量为60kD由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亚单位组成的四聚体,在哺乳动物组织中有4种异构酶:
L、R、M1和M2。R型异构酶(R-PK)只存在于成熟的红细胞。R-PK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分成两种成分,Rl-PK为一同源四聚体(L2L2),R1-PK主要存在于原始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而R2-PK则主要存在于成熟红细胞。L-型PK存在肝脏,与R-PK非常相似但不完全相同,M1型存在于肌肉、心脏和脑,M2-PK存在于白细胞和血小板,幼稚细胞中也有M2-PK。
病因
在PK缺乏症的某些患者的红细胞已发现有M2-PK的存在,PK突变型的异质性可以解释PK缺乏表型的大范围变异性。“古典”的PK缺乏,除酶活性减低外其余酶的特性均无异常。起先认为仅只是结构正常的酶产生过少而已,但进一步研究证明存在有仅影响催化活性的酶分子结构改变。显然,大部分PK突变都伴有结构异常蛋白,而这些蛋白在电泳速度、残留活性、底物亲和度、动力学特征、热稳定度、核苷酸特异性、ATP抑制、变构激活或最适pH方面均不同。
病因
PK缺乏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偶有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的报道。一般来说,只有纯合子或复合杂合子才会出现溶血性疾患。杂合子患者尽管红细胞中有葡萄糖中间产物改变,但无贫血表现。%~%。大部分PK缺乏症患者为复合杂合子,真正的纯合子很少。
M2型PK基因定位于15q22 -qter,L型和R型PK基因定位于1q21。L和R型为异构调节,由用两个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的同一个基因所转录编码的L型和R型仅只在前2个外显子有差异;M1和M2也是由同一基因所编码,由于剪接的不同而产生两种分别翻译成这种PK的m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