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谈如何做好检察机关的信访接待工作.docx

格式:docx   大小:152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谈如何做好检察机关的信访接待工作.docx

上传人:hljszycxjs 2018/1/3 文件大小:1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谈如何做好检察机关的信访接待工作.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谈如何做好检察机关的信访接待工作
检察机关的信访接待工作是检察机关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的窗口,是依法治检、不断提升和完善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的渠道,是检察机关维护社会稳定,参与社会化综合治理工程的职能之一。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的重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不可避免的出现。如何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是检察机关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上访者和接待人员两方面的心理,剖析矛盾的产生,从而更好的做好信访接待工作,为人民服务。
检察机关的信访接待工作是一件非常复杂又极其重要的工作。一方面,从上访者的心理角度来讲,人们有意识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而动机产生于需要。上访者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也就决定了其心理状态的复杂性。信访接待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处理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需要与满足这些需要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从上访接待工作人员的心理角度来看,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只凭主观判断来解决问题。上访接待是听取来访者的诉求、询问根由、疏导情绪、缓解矛盾的过程。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间一切矛盾的形成和发生,都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从矛盾形成、发生到激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将心理分析的方法运用到准确把握好上访者的心理脉络,是做好接待工作的首要基础。
一、上访者心理特征
上访活动中,上访者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同一个上访者在不同的心理阶段也存在不同的需要,因而在接待人员面前,上访者的心理状态是复杂的、差别化的;在上访者各不相同的需要层次中,最强烈最稳定的需要所产生的动机,是主导性动机,是其上访行为的重要动力。每个上访者由于其社会地位、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其在信访活动中产生各式各样的心理特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初次上访者的心理
一般来说,初次上访者心理活动比较缓和,态度也比较好,上访的目的主要是试探一下其问题能不能解决,或者什么问题属于可以解决的范围等。他们一般具有紧张、敬畏、患得患失、求教、依赖、心理。
1、紧张、敬畏心理。上访者出于心目中对政府和法律的敬畏等原因,易产生紧张怯懦心理,他们总是需要鼓足勇气才能踏进接访室。其行为表现为:拘谨局促,心慌意乱,手足无措,或其它无意识的单一动作来掩饰自己的胆怯和紧张;言语表达上逻辑混乱,词不达意。
2、患得患失心理。如果是来举报控告的上访者,既希望上级部门进行查
处,又怕问题一旦查不出反遭报复而得不偿失,缺乏胜券在握的勇气和信心,往往思前想后,顾虑重重。
3、求教心理。上访者一旦被告知其所举报控告的事项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会很失望,会再反复说明自己的问题,反复确认问题的管辖单位,请教各职能部门的权属、自己的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通过什么程序解决等。此时接待人员如果未能作出详尽的解答会令上访者情绪激动,产生怀疑,感觉自己被人踢皮球,增加了重复访的发生几率。
4、依赖心理。初次上访者对检察机关具有强烈的依赖心理。他们之所以到检察机关来访,主要原因有:首先是检察机关处在法律监督地位,使他们相信检察机关能为他们解决问题。其次是对检察机关权力的盲目崇拜。上访者四处投诉后,问题仍不能真正得到解决,就把检察机关作为上访底线,在其他途径行不通的情况下,抱着试试看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