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5
文档名称:

宣化上人开示录五.doc

格式:doc   大小:268KB   页数:10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宣化上人开示录五.doc

上传人:weizifan339913 2018/1/4 文件大小:26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宣化上人开示录五.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宣化上人开示录(五)
目录
一、好因好果
二、认假作真
三、《楞严经》是诸经的骨髓
四、发愿出于真诚心
五、万事忍为贵
六、住道场要随众
七、烦恼即菩提
八、如何断烦恼
九、一切众生都是佛教徒
十、六根忽动被云遮
十一、“谋生”与“谋死”
十二、听经、背经的方法
十三、真实的法味
十四、家贼难防
十五、对三宝不要有贡高我慢
十六、少说社会应酬话
十七、感激诸佛菩萨恩
十八、为何有超人的智慧?
十九、学佛法贵在实行
二十、佛教徒的本分
二十一、什么是性定?
二十二、至诚孝顺感天地
二十三、果舜焚身供佛
二十四、果能出家的因缘
二十五、用智慧管理大众饮食
二十六、出版书籍要审查
二十七、修道要惜福求慧
二十八、脾气是障道的因缘
二十九、罗汉证道的境界
三十、为什么要念佛
三十一、人应该要尽孝道吗?
三十二、何谓善知识
三十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三十四、万佛圣城不注重宣传
三十五、参禅要念兹在兹
三十六、为何与道不相应
三十七、讲经说法要谨慎
三十八、见贤思齐英勇士
三十九、万佛圣城六大宗旨
四十、修行人不可攀缘
四十一、开五眼才见真龙
四十二、人生如梦要清醒
四十四、他非即我非
四十五、修道人不可自私
四十六、不辜负地藏菩萨的慈悲
四十七、忍受无理的攻击
四十八、感化妇人孝公婆
四十九、放下屠刀成孝子
五十、人生必经的过程
五十一、一本难念的经
五十二、培养高尚的人格
五十三、重视下一代的教育
五十四、好好读书,帮助世界
五十五、万佛圣城义务教育
五十六、儿童是国家的栋梁
五十七、何谓敦品,何谓立德
五十八、***是自掘坟墓
五十九、钱能招杀身之祸
六十、建立坚固的基础
六十一、儒教是佛教的根本
六十二、大学之道
六十三、礼运大同篇
六十四、如何做一个有为的青年人
六十五、不幸之中的幸运人
六十六、行住坐卧有威仪
六十七、读书简单之秘诀
一、好因好果
世界上的人与因果是分不开的。
◎一九八三年四月三十日中午开示于万佛圣城
人在世界上,什么奇奇怪怪的事情都有。为什么?因为当初种奇怪的因,所以现在结奇怪的果。你若不种这种因,就不会结这种果。我们若明白因果的道理,就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世界上的人与因果是分不开的,但是人人都看不见因,只看见果。当果报到来的时候,就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这都是当初种因时不知小心,等到受奇奇怪怪的果报时,才觉得莫名其妙。
现在大家研究《楞严经》上的“四种清净明诲”,这段经文把人杂乱古怪的因果,全都说得清清楚楚。你若明白因果,就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要天天尽想利益自己,应该想怎么去利益他人,但是也不必在口头上说:“我常利益人啊!我修庙、造塔、布施济贫……”这不是讲的,而是要真正去实行。以“助人为快乐之本”为自己的天职,那么这个世界自自然然就会好起来了。
二、认假作真
人对真实的东西都认识不清楚,反而对假的东西疯狂追求。
◎一九八三年四月三十日晚间开示于万佛圣城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那时候就已经感叹,爱好道德者,不如爱好美色的人那么专心,所以他这么样叹息,说:“我从来没有见过爱好道德有如爱好美色一样的人啊!”我则没有看见好佛法如好财那么用功的人。你看!爱好佛法的人怎么样好佛法,也有疲倦的时候,拜佛久了,或念经、诵咒久了,就觉得疲倦。但是若去找钱,不吃不喝不睡他也不疲倦!就看赌钱的人,白天晚间都不休息,仍然火眼金睛,毫无倦意!
各位研究一下,为什么人会如此?就因为人对真实的东西都认识不清楚,反而对假的东西趋之若鹜,疯狂追求,真是颠倒之至!
三、《楞严经》是诸经的骨髓
我们为了护持佛法,首先要弘扬《楞严经》,要能背、能讲《楞严经》,并且要依照《楞严经》来修行。
◎一九八三年五月一日晚间开示于万佛圣城
研究佛法要了解经中的义理。佛所说的经典,每一部经都有其真正的义理,并且所有的经典,互相都有连带关系,其中的义理也都是有连贯性的。佛说小乘,说大乘,最后归纳到佛乘上。不论大乘、小乘、佛乘,首先都是教人去除****气毛病,去无明烦恼,去贪嗔痴。你若能把毛病都去除,与经义自然会相合;如果毛病不除,总是不能明白经义的。
现在我们研究《楞严经》,已经把“五十阴魔”和“四种清净明诲”都研究完了,究竟经的真正义理是什么?为什么佛要说这部经呢?你若找到真义,才是真正明白经法;若找不到真义,还算不上真正明白经法。就好像有一个人,你知道他的姓名,还要进一步认识这个人的相貌、思想、行为,才算对他有所认识;你若单单知道他的姓名,而不知道他的相貌、思想等等,这还不算认识。我们研究佛经,亦复如是。
《楞严经》的相貌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楞严经》的义理就好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