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脑中风」偏瘫后常见异常运动模式及预防郑娟霞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pdf

格式:pdf   大小:2,017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脑中风」偏瘫后常见异常运动模式及预防郑娟霞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pdf

上传人:1781111**** 2024/3/29 文件大小:1.9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脑中风」偏瘫后常见异常运动模式及预防郑娟霞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脑中风」偏瘫后常见异常运动模式及预防郑娟霞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 】是由【17811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脑中风」偏瘫后常见异常运动模式及预防郑娟霞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脑中风」偏瘫后常见异常运动模式及预防郑娟霞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科普·知识郑娟霞┃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知识脑中风偏瘫后常见异常运动模式及预防随着社会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脑中风疾病的病死率在不断下降,但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及脑血管疾病的年轻化,脑中风疾病的患病率及致残率在不断上升,而“中风失能”,尤其是肢体运动功能丧失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带来严重的生活负担。怎么使患者尽早、尽可能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回归到家庭及社会活动中去,成为患者及其家属及康复工作者共同的目标。而在此过程中,正的确训练及运动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方法不当反而适得其反,造成异常运动模式的不断强化,出现难以逆转的运动功能障碍。那么在偏瘫患者中,常见的异常运动模式有哪些?出现异常运动模式时,当如何干预,如何防止其加重强化呢?一、首先了解一下偏瘫的本质(一)理论基础:偏瘫患者主要是由于脑组织的破坏导致正常人可以活用的多种回路、多种模式组合的神经元向骨骼肌肉传导兴奋,产生骨骼肌肉运动的能力丧失。而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及神经可再生性是偏瘫患者运动再康复的理论基础,即通过正确的运动训练重新建立神经系统传导的正确的组合关系。(二)走出理解误区:中枢性瘫痪的康复过程是运动模式的质变过程,而不是肌力的恢复过程,要知道偏瘫是脑神经与骨骼肌肉之间的传导通路出现问题,而并非肌肉本身出现问题。如果错误的将中枢性瘫痪认为是肌力的丧失,用肌力的大小评价功能恢复的好坏,错误的鼓励患者进行提高肌力的训练,就会使运动功能的恢复导误区。入因此,在康复过程中正确的判断患者运动模式的不同阶段,对异常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是偏瘫运动功能能否较好恢复的关键。(三)偏瘫治疗的理想康复过程:上图(右)为Brunnstrom评价法将中枢性瘫痪康复过程分为迟缓期、痉挛期、联带运动(共同运动)、部分分离运动、分离运动、正常运动六个阶段。但其意义并不是说每个偏瘫患者必须先后经历这六期才能恢复康复状态,最理想的康复过程是直接由迟缓期恢复到正常运动模式,而当出现痉挛、共同运动等错误运动模式时应当及时抑制,诱发分离运动从而最大可能的恢复正常的运动模式,完成功能动作。简而言之,即抑制异常运动模式,诱发正常运动模式。二、常见异常运动模式及预防常见的异常运动模式为痉挛、联合反应、联带运动。如何预防异常运动模式的发生呢?(一)软瘫期,要有“早期康复”的观念患者病情平稳48小时后,急性期即可开始介入康复,多数病情较重病人在发病早期处迟缓阶段,即软瘫期。此阶段的临床特点为(1)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2)腱反射消失;(3)肌张力减低或消失。患者偏瘫侧肌肉骨骼无任何主动运动,因不能维持抗重力体位,肩关节易出现半脱位、卧位时骨盆后倾、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膝关节过伸、踝关节内翻。在此阶段应利用良肢位摆放和必要的支具对失去控制的肢体进行保护,如果对此阶段体位不进行管理,就会影响将来的步行能力,在此阶段采取早期康复相关措施是患者康复的基础和取得理想疗效的重要保证。软瘫期重要的康复措施有以下三点:(1)良肢位摆放注意事项:1)良肢位是从治疗角度出发设计的临时性体位,为防关节挛缩,不能常时间一个体位,应定时变换体位。2)长期仰卧位可能骶尾部、外踝等容易出现压疮,应尽量减少仰卧时间。(2)肩关节保护:佩戴肩托,防肩关节半脱位。(3)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偏瘫患者急性期,尤其是处昏迷或运动功能完全丧失的患者,若肢体长时间不活动则易导致关节挛缩。被动活动可防止关节挛缩并早期体会正常的运动感觉。注意事项:1)早期开始,发病2-3天后即可开始;2)取仰卧位,双侧均要进行,先健侧后患侧;3)手法轻柔,速度缓慢有节奏,避免产生疼;痛4)各个关节各运动方向均活动到位。(二)痉挛期,要有“整体治疗”观念此阶段临床特点:(1)出现联合反应;(2)患肢肌张力增高;(3)腱反射亢进。联合反应是指身体某一部位进行阻力运动或主动用力时,没有主动运动的患侧肌群所产生的反应,联合反应可以使偏瘫的痉挛加重,是导致偏瘫痉挛症状加重的重要原因。抑制联合反应注意事项:(1)在进行训练时,必须有“整体观念”,必须根据患者全身状况进行设计,不可只顾训练下肢和步行而致上肢痉挛加重;或单练上肢而不顾下肢出现联合反应与痉挛加重。(2)治疗师训练过程中应注意辅助量,辅助量过小易诱发联合反应,辅助量过大则失去选择性训练的意义。(3)患者应注意在训练和日常生活中,身体任何部位都不可过度用力,应意识到不是能不能动、动的幅度问题,而是动的质量问题。(4)家属在辅助训练和日常生活中,也应起监督和指导作用,与治疗师统一目标,而不可盲目训练,破坏治疗师训练进度。(三)联带运动模式阶段,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误用、过用此阶段临床特点:(1)是由患者意志产生的随意运动;(2)产生的动作是一种固定的运动模式;(3)是病态的、刻板的、成的、套异常的、毫无价值的运动。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致痉挛阶段时,其运动模式就具有联带运动的特点,联带运动阶段,其刻板固定模式达到高峰。常见的典型的痉挛模式为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模式,表现为上肢“挎篮”姿态,下肢“画圈”步态。此阶段患者虽有了一定的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提高,但为使产生动作更美观、高效、节能省劲,应当继续规范训练,并将训练融入日常生活中。训练过程循序渐进、以功能为导向进行训练,动作尽量做标准,做好躯干运动控制等基础训练。要知道神经系统功能重组需要时间,大脑对运动的控制、运动模式的形成是有一定规律的,训练过程中对强度的要求应建立在保证动作标准的基础上,反复错误的练****只能使痉挛加重。来源: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郑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