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探析.doc

格式:doc   大小:156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探析.doc

上传人:yixingmaob 2018/1/12 文件大小:1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探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探析-新闻学
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凭借其传播迅速、内容丰富等特点吸引公众来到这一平台中交流信息、发表意见,形成网络舆情。本文对网络舆情进行探究分析,将其形成与发展过程分为发酵期、爆发期、回落期(反复期)、衰退期;并分析各个时期的网络舆情内容和网民、媒体等在各阶段中的状态及原因,从而得出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社会环境和网络技术等客观原因及网民、媒体等主观原因。
关键词 网络舆情机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率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网络社会中成为网络公民,并在网络中积极地利用各类工具和平台来表达意见、交流观点、寻求信息,互联网也凭借其自由性和便捷性等优势让民众的诉求可以更有效地表达,促使网络“意见自由市场”①的形成。这些意见通过某些热点事件由分化到聚合,形成了具有影响性和倾向性的网络舆情。因此,本文对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进行探析,以便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利于更加透彻地听取诉求、知晓民意,对于及时疏解矛盾、释放压力、稳定民情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舆情的发酵期
网络舆情的发酵期是指事件曝光并在互联网中逐步扩散的阶段,此阶段中,事件进入公众视野,开始引起小部分网民关注。但由于互联网中充斥着大量新鲜事件吸引着网民的视线,因而,并非所有事件一经爆料就可以迅速致使网民聚焦形成网络舆情。只有小部分事件能够经过抽象化而导致潜在社会矛盾激发,引起网民广泛聚焦成为热点话题,从而形成网络舆情。②致使网络舆情发酵的条件有四个:
一是潜在的社会情绪。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类社会问题丛生,各种矛盾聚焦放大,众多的矛盾事件激起多种社会情绪。
二是便捷的网络自媒体。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掌控角色一般由政府、媒体工作者等扮演,这些人作为“把关人”控制着信息的选择和传播,而这些媒体的信息承载量也有限,不能满足民众表达欲望。而论坛、微博等网络自媒体的出现,消除了“把关人”角色和信息承载量的限制,使每个网民都可以较为自由地、便捷地成为信息发布者、传播者。网络自媒体为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讨论平台,并且可以实现网民之间即时的互动。
三是网民积极的权利意识。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性赋予了网民更高程度的话语权,使网民不再畏惧因表达言论而带来的社会压力,更加积极活跃地在网络平台中对热点事件进行意见表达和信息传播。
四是事件本身的敏感度。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认为,一个事件能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聚集网络舆情焦点,主要是该事件刺激了网民乃至社会公众“最紧绷的那根神经”。③因为事件所包含的信息具有敏感性和刺激性,而敏感性、刺激性信息的扩散和传播速度远远快于普通的信息,④易被更多媒体和网民关注,致使这一事件的关注度骤升、网民参与度提高,使得事件信息向更广泛的空间传播,可能致使网络舆情快速进入爆发期。
发酵期传递信息的渠道少,网民触及的事件信息有限,消息可信度不高,因而大多网民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热度更高的事件上。出于事件可信度不高以及媒体关注视线未触及的两种可能性,媒体“把关人”的态度通常为“拒之门外”。因而,这一阶段中网络舆情形态主要以文字为主,形态单一,网络舆情的烈度较低。
二、网络舆情的爆发期
在爆发期,由于媒体的大范围报道,信息高度膨胀,事件在网络中的传播和扩散速度呈现爆炸式增长,使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