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生命的盛宴灵魂的悲歌
——从主题思想浅议《死亡诗社》
影片《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主要讲的是在传统教条主义思想禁锢下的预备学校里,一位名叫基丁的老师反对这种禁锢人们思想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自己自由灵动的思想灌输给自己的学生,这是对以传统、纪律、优秀、荣誉为四大支柱的传统教学体制的冲击。他的学生在他的教育下开始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开始追寻自己内心向往的东西。但由于这种教条主义思想理念根深蒂固,这种激进自由的思想势力弱小,最终被现实所击溃,最后,学生中的一人为追寻梦想而牺牲,基丁老师也因触犯校规而被迫离开,但他的思想教育却深入人心。全片用很简单的校园生活画面来阐述教条主义思想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在生命与死亡中选择,在梦想与现实中选择。纵然结局是悲哀的,但人们从中得到了觉醒:梦想的觉醒,意识的觉醒,爱情的觉醒、生命的觉醒。
基丁老师第一次给学生们上课的场景,他让学生把书的前言讲的那些没有意义的废话撕掉。学生们撕书时镜头是缓缓移动的,不是固定的呆板的,是老师自由灵动思想灌输到学生呆板模式化的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电影不像是小说那样可以用华丽的辞藻来描述事物,但它可以用自己的镜头语言用自己独特的手法表现出来。
基丁老师一直试图让他们明白“顺从的悲哀”,他希望他们能逆流而上,而自始至终一直坚持逆流的没有放弃的、在现实中反抗教条主义思想的恐怕只有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纽旺达的查理•多尔顿。在因“上帝给你打电话”事件而被诺兰老师惩罚之后,多尔顿回头对叫自己查理的尼尔说:“见鬼,尼尔,我叫纽旺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反叛的,但他其实并不真正懂得反叛的意义,没有用心用脑子,就像“船长”说:“做事用点脑子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灵魂自由做出反叛的只有尼尔,在影片中,尼尔说:“我平生第一次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是第一次决定做什么。”通过他对理想的追寻,从而表现出影片中现实与梦想的冲突,理想被现实束缚,自由被教条框住的现状。尼尔是生命盛宴中的烟火,用生命追寻绽放,哪怕一瞬也在所不惜,他又是灵魂悲歌的绝唱,是高调的回响,华丽的陨落。他用鲜血染红了可贵的梦想,用生命的结束来维护自己灵魂的自由。人只有在梦想中才是真正自由的,而追逐真正的自由和梦想代价是惨痛的,甚至付出的是年轻的生命。这正是验证了影片中人们对梦想觉醒的认可。
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是托德••安德森。在影片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基丁老师让他到讲台上念诗的那一段,托德以为他自己内心的想法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一直都是维诺的、自卑的、渺小的,不敢写诗也不敢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展露在大家面前。基丁老师让他看墙上惠特曼的照片,问托德看到了什么,托德说“他是一个疯子”,他只有在黑暗中闭上眼睛摒弃周围的一切才能找到自我。特写镜头中,基丁老师捂住托德眼睛的那双手,是替他摒弃外在教条化的各种因素,带他回到最初我们存在于世的最祥和的状态:安静、无它、唯有自己的声音。而此时,移动的镜头犹如托德自我意识觉醒的律动、兴奋、冲动、激情,终于,他第一次叫出了自己的心声,喊出了自己的野性:“真理就像一条总让你双脚冰凉的毯子,它怎么拉,怎么拽,总也不够,踢也好打也好,它总盖不住我们,从我们哭泣着降生到我们奄奄一息,它只会盖住你的脸,不管你如何痛哭,如何让叫喊。”这些话就像是托德的自由宣言,但也暗含了导演的理性,冷酷的观点:无论我们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