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的读后感想-----唐静.doc

格式:doc   大小:4,440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的读后感想-----唐静.doc

上传人:才艺人生 2024/5/1 文件大小:4.3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的读后感想-----唐静.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的读后感想-----唐静 】是由【才艺人生】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的读后感想-----唐静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的读后感想-----唐静读《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唐静摘要:《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一书取材自李剑鸣老师开设的史学方法课程,前身为此课程的教学讲义。李老师通过引用大量学者贤人的观点,介绍了古今中外史学大家的治学经验,并为初学历史者简要梳理了史学方法论。作为历史学的研究生,我在读完此书之后感觉受益匪浅,下面就自己的感想来谈谈对此书的一些理解。关键字:《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史学;修养;技艺;感想史学方法的读物为数不少,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侧重从理论上阐述方法,一类是结合各人的治学实践经验来谈。本书作者李剑鸣老师谦虚地说写历史是一种冒险,讨论写历史的技巧是一种更大的冒险,因此他将自己的著作归类为在“史学方法”课程讲义的基础上形成的。编撰此书的目的,诚如李老师所说:“研究生入学以后,指导教师通常要向他们交代一些读书和写作的‘注意事项’。出于这种考虑,多年来,我和同事们一起开设了一门类‘史学方法’的课程。后来,我想单独为博士研究生讲这门课,不料患上了严重的咽炎,迁延不愈,一时无法正常讲课,只得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讲原来粗略的讲义整理成文,供同学们阅读和讨论。不料竟成了一本书的规模。”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2007年版,第470页。是的,很多大家的书来自于他们在大学时给学生上课的讲义,用心整理,不断加以润色,得以丰富,成一本书,甚至有些是非常有学术价值的书。作者也说:“我自知缺乏‘理论思维’的素质,向来不敢涉猎史学理论问题。本书的内容大多取自往哲时贤的著述和经验,在我个人相当于一份读书笔记,对读者则或许能起一点资料汇编的作用,借陈寅恪的话说,‘殊不足言著述也’。这大抵也接近史学方法的本义:它是一种修养、经验和技艺的综合体,如果脱离治学经验和典范之作来讨论方法,就容易沦为空谈。”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2007年版,第470页。这本书可以说是李老师多年治学与教学的结晶,对于刚?入史学的我来说是莫大的指导帮助。?关于此书的具体内容和体例不做过多的介绍,我的主要意图就是谈谈我送这本书中得到的一些指导和启示。????进入研究生阶段学****历史已经大半年了,对于治史的方法愚钝的我“历史知识的性质”,简而言之就是告诉我们,何为“史学”和“历史知识”。对于一名历史学的研究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是一个一直被业内人士所争论的问题。李老师并未直接给“史学”下定义,而是先来纵向介绍了史学的特征,从而帮助我们得出更好的理解“史学”,弄清“历史知识”的性质。然后就是良史之“学”。“学”乃是史家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和资料的总量,这里所说的知识和资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史料。史料在历史学中的地位是基础性的,没有史料也就没有历史学。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既是史家的“看家本领”,同时也是治史的“入门功夫”,傅斯年甚至有“史学即史料学”的看法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2007年版,第236页。。李剑鸣老师在导言中所提出了良史的五大基本功,其中的“广博而详瞻的史料占有”,即是对良史之“学”的深入解释——良史之“学”所说的对史料的掌握,不仅仅是单纯的在数量上的占有(广博),还要对史料有深入的解读和分析(详瞻),只有经过理性而细致的解读和分析,才能真的称得上是“掌握”。可见,非经过长期对史料的搜集和研究,是无法真正达到良史之“学”的。接下来是良史之“识”。良史之“识”乃是史学家阐释历史的意义、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如果一个史学家不具备阐释历史意义、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那么任凭他掌握了多么丰富的史料,恐怕也做不出优秀的研究成果。李剑鸣老师认为,史识实际上是史家对历史事实的判断力,侧重指史家发现历史意义的能力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2007年版,第136页。。所谓“发现历史意义”的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个是史家的理论修养。书中举了大家陈寅恪的例子,提到陈寅恪的治史的两大特点,一个是占有丰富而详瞻的史料并对史料有着精审细密的考证,另一个则是他的每一种研究都有思想作指导。“发现历史意义”的能力的另一方面,则是对史料之“新”保持高度敏感的能力。这里所说的“新”,并非仅仅是在以往的研究中从未出现过的史料,同时也包括发掘在以往的研究中未获重视的史料,或者是对旧史料的新解读。从良史之“识”的角度来看,历史研究的创新,实际上也就是在理论思想,或是史料发掘、理解上的创新。换言之,一个不会去创新的学者,也就不具备良史之“识”。最后是良史之“才”。良史之“才”,指的是历史研究者将研究成果化为论文、专著写作的能力。这种写作的能力大致有三层的含义,即对语言驾驭和组织的能力、叙事和分析的手法和史学论著所应有的规范。(一)“历史学写作中的语言驾驭和组织的能力,是指在论著中使用历史学的语言,在论著中体现‘历史味道’”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2007年版,第147页。。历史学的论文、专著则是侧重体现作者对“历史真实”的追求与接近。“首先,历史学的写作以问题为中心,任何问题都必须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不能肆意想象。其次,问题的论证必须符合一般的逻辑思维,文学性作品中的跳跃性思维在历史学论著中是应当被避免的。再次,问题的论证要以事实为依据,任何论点都要从材料中提炼出来,做到言必有据、信而有征”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2007年版,第14页。。最后,历史学论著使用的语言必须准确和中心,对意义模棱两可的词汇——诸如“可能”、“或许”、“应该是……”——的使用要慎重,对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的运用也须加意注意。以上四种要求,也是现代史学的写作范式,初治史学的人必须掌握这种范式,才能步入治史的门径。(二)叙事和分析是两种史学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写作并不是普通的记叙文,不是单纯的“就事论事”,叙事的并非目的,而是“一种服务于表达核心论旨的手段”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2007年版,第424页。;历史学写作同样也并非普通的论说文,不是简单的“研究报告”,李剑鸣老师认为,这二者并不能截然分开,分析中可能包含叙事,叙事也需要借助分析,两种方法各具功能,相互补充,都是治史不可或缺的工具。(三)历史学的论著有着自己的规范,主要体现在引文的处理、标注的方式和参考文献的罗列上。1、引文必须准确,引用时要有忠于原文的意识。2、引文的出处应当真实而准确。3、引文应当服务于论述的需要,并成为文章的有机成分。除了上述几个基本原则之外,在处理引文时还须注意引文的方式(“原文照录”和“转述原意”、“直引”和“转引”等)和引文的各式等问题。严谨地做好论著的注释和参考文献的罗列也是历史学论著的规范。李剑鸣老师在书里讲的是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而他自己也是严格按照娓娓道来,系统而功力深厚。这也是我所敬佩李剑鸣老师的地方之一,按照学术规范来看,是典范之作。举个小例子就能看出。大家可以随便在书中的任意一章一节挑出一段,它的第一句话肯定概括了该段的意思,就是主题句。此外,李剑鸣老师对于注释的一丝不苟,也是显而易见的。每页页下注,每页单独编号,无比详细,如第109页上的一例:科尼尔斯?里德:“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ConyersRead,“TheSocialResponsibilitiesoftheHistorian”),《美国历史评论》(TheAmericanHistoricalReview),第55卷,第2期(1950年1月),第283页。(http://links.)这里的“(1950年1月)”和“(http://links.)”是大多数人十之八九要忽略不计的,但是,这何尝不是“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书中作者索引已占据了12页,包括涵盖欧美学者、思想家,历史理论,历史功用、表现手法、比较方法、历史大家、心理史学等等学科交叉的知识,凡有关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都涉及到。而参考书目也占据了17页,包括中文书籍、翻译书籍、中文文章、英文书籍、英文文章。是我见过的参考书目页码最多的书,从中足可以看出李剑鸣老师的身体力行。讲义也能成经典。谈到讲义,大家总会把它与理论著作拿来相比,责备其教条程式化,缺乏独立的创见。个人感觉,大家对讲义的偏见,主要是被现今书市中充斥着大量滥竽充数的烂讲义给影响的。好的讲义,应该是能振聋发聩,让人眼前一亮的。个人非常喜欢的费孝通老先生的《乡土中国》,它就是讲义中的精品,发人之所未发,至今未有突破其之作。????读完此书有两点体会。一是:“书不可一开始便细读,需观其大略,总揽大意,分析所陈条目,辨别真伪,提炼作者观点要言,识别书的价值与意义”肖楚熊:读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2011./blog/static/175682080201**********/。二是:要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不能单纯依赖史学方法教程。史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典范性、经验性和实践性。方法不是可以拿来就用的工具,它只有被人理解和掌握以后才能发挥作用。方法主要不是栖身在方法论教程里面,而是潜藏于学者的治史实践和典范论著当中。“观察成名学者的治史经验,阅读高水平的史学论著,乃是参悟治史方法的最佳方式。”fenglong88:豆瓣读书,读书笔记,://book./subject/1959062/参考文献[1]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2]——《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评介[J].文教资料,2009,14:79-80.[3]马丹霞.《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的启示[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11:70-72.[4]颜琳,——读《历史学家的技艺》有感[J].文史博览(理论),2015,07:85-87.[5]陈慧娟,——读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59-63.[6]?——读马克·布洛赫的《历史学家的技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7:85-88.[7]林扬子.《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读书报告[R].百度文库[8]肖楚熊:读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blog/static/175682080201**********/[9],读书笔记,2013,https://book./subject/1959062/只读方法论指南,自己不动手做研究,是不可能真正领会史学方法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