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渔舟唱晚》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2,574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渔舟唱晚》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HShess 2024/5/8 文件大小:2.5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渔舟唱晚》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渔舟唱晚》教学设计 】是由【HShess】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渔舟唱晚》教学设计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渔舟唱晚》教学设计《渔舟唱晚》小学五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课题渔舟唱晚学科音乐学段三—六年级学段年级五年级相关内容核心内容:乐曲《渔舟唱晚》的欣赏相关内容:、音乐情绪与情感、:演唱、识读乐谱教材书名: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十册《渔舟唱晚》。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年7月是否已实施是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建构主义理论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音乐教师设计的学****活动要从学情出发,挖掘音乐作品最突出的特征,结合原有知识基础,生成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体现音乐教学的系统性与发展性。(二)理论依据本课教学设计以《音乐课标》中相关课程理念作为理论依据,重点凸显以下两项基本理念:第一乐段是全曲的“起始”部分(见谱例1)。全段节拍较为自由,共运用了三种节拍(4/4、5/4、2/4),为交替节拍。它们所占的比例为4/4拍13小节,5/4拍2小节,2/4拍1小节,呈现出4/4+5/4+4/4+5/4+2/4的交替顺序。富于变化的节拍使得旋律行进更加自由流畅。第一乐段的旋律非常具有歌唱性,前两乐句为变化重复。较为自由的节拍、平稳流畅的曲调、相对舒缓的节奏,加上古筝委婉高洁的音色和运用慢板奏出的韵致悠扬的旋律,造就了第一乐段宁静幽雅、意韵深远的听觉感受。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碧波万顷、帆影点点的“唱晚”景象。(见谱例2),采用2/4与3/4交替的节拍,主要节拍为2/4拍,是乐曲“承”的段落。这段旋律从第一段旋律发展而来,用按、揉两种指法相配合,奏出的清角音“fa”增添了调性色彩的变化,使人耳目一新。“花指”(*)奏法增加了音乐的韵味。随后(bc)两乐句旋律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中层下落,但两个乐句节奏律动形态有所不同,b乐句采用的节奏形态、c乐句采用的节奏形态。两个乐句在进行中打破了原有节拍的强弱规律。运用弱起,以乐汇为动机不断下行模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满载而归的喜悦情景。(见谱例3)是乐曲的“转折”段落,2/4拍,运用了一连串的动机模进。旋律采用复式递升递降的发展手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本乐段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按、滑、叠,揉的催板奏法,形象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合”部分。音乐在达到高潮后突然切住,速度徐缓,下行的旋律出人意料地落在宫音上(全曲是徵调式),具有耐人寻味的效果,乐曲也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二)学生情况分析表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经过调查了解到在本班43个孩子中,喜欢通俗歌曲的43人,占调查人数的100%;喜欢民族歌曲的有13人,%。当前,由于受多种媒介的充斥,加之小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对音乐主动接受范围大多局限于结构短小,内容通俗、生活气息浓郁且音域不宽、曲调顺口,易于传唱的“流行音乐”,对于器乐曲的主动接触十分有限。因此,本课对器乐曲《渔舟唱晚》的赏析要充分激发学生听觉兴趣,调动多种感官,进一步帮助他们了解我国民族音乐,体会古曲音乐的雅致韵味,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主动接受意愿,提升音乐审美能力。:该首作品从标题上理解,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江西鄱阳湖一带渔民荡桨归舟的情景,对于江南水乡、渔民生活等内容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美丽富饶的南国》一单元中已有所学****因此对于音乐标题所表现的内容有所了解,由此也会帮助他们更准确的体验与理解音乐作品。过程与方法:在以往音乐欣赏学****中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主聆听****惯,且喜欢以亲身体验和自主思考的方式学****新知。孩子思维较为活跃,常常能够就某一知识点延伸畅谈和讨论,因此本节课教师会结合音乐作品特点及具体学情设计音乐探究话题,同时会有意识的捕捉课堂生成资源,加以提炼、展开、体验。知识技能:在作品分析与学情分析基础上以表格形式呈现本课知识技能相关信息旧新知识旋律:对“模进”的创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进一步感知①以“乐汇”为动机的模进特征。②复式递升递降的模进特征。由此体会旋律在塑造音乐形象及情绪表达中的作用,并初步理解中国古典音乐以“线性”表现音乐美、抒发情感的思维方式。调式:五声调式偏音“清角”的认识并听辨音响色彩体会中国古典音乐风格。技能速度、力度:能在聆听中进行听辨听辨第三乐段速度、力度特征,由此准确把握第三乐段音乐形象上的特点及与其他乐段间的差异。歌唱:能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在聆听基础上随琴声视唱一乐段主题,由此体会一乐段旋律特点。识读乐谱,能读取相关的音乐信息。观察谱例,进一步提升学生从谱例中提炼相关音乐信息的能力。(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在教师合理创设的教学情境下,采用:直接欣赏法:完整聆听乐曲两遍。(1)请班内一名音乐特长生现场演奏,学生通过视听结合,产生对该首作品进一步探究的兴趣。(2)采用聆听的方式完整复听音响,感知音乐形象。:针对全曲的三个部分,采用对比欣赏的方法帮助学生感知各部分音乐要素及情绪情感的不同。:律动参与感受音乐,通过随音乐击打节拍、肢体律动(荡桨)使学生尽可能沉浸在对音乐的体验之中,体会音乐速度及情绪的不同。:针对乐曲第二部分出现的偏音,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听辨并感知清角的音乐色彩及带给整首音乐的丰富表现性。: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边听边看曲谱,发现乐曲第二部分旋律形态特征,进一步感知旋律的生动性。:师生用语言对话的形式,传递、交流对作品的独特体验。《渔舟唱晚》的相关文献34篇,用于作品分析。,形成简线对比视图的乐谱。。,并形成集音频、乐谱、文字、动画于一体的授课课件。(五)前期教学状况、“筝”的认识状况:本首乐曲演奏形式是筝独奏,对于演奏乐器“筝”的了解,学生在四年级曾欣赏过筝独奏《战台风》,因此对于乐器的音色、构造、外形有所感知。: 学生能够在听辨与观察谱例中,提炼音乐相关信息,对于旋律进行能够用语言简要描述,对于本首作品的赏析来说,最核心的音乐话题就是乐曲各部分鲜明各异的旋律形态以及中国古典音乐以“线性”特征来表达音乐的思维方式,学生对本首乐曲由感性体验生成理性认识会有些障碍。对策:采用简、线两种谱例共存,便于学生直接观察乐曲各部分旋律形态特征,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线性”音乐表达方式。:本首作品由中国古曲改编而成,音响时长较长(约4分钟)。学生可能会出现主动体验兴趣缺乏,欣赏不专注的状况。对策:(1)通过本班特长生现场演奏该首作品,激发学生听赏兴趣,为后续深入赏析做好铺垫。(2)将聆听音响与视、唱、动、说有机结合;将完整欣赏与局部赏析相结合。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激发情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生成对音乐的理性理解。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在乐曲的赏析过程中,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对我国民族古典音乐产生主动接触、体验、交流的意愿。“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特长生现场演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运用完整聆听初步感知音乐的风格;运用局部欣赏、对比感受、旋律模唱、律动体验、发现交流等方法深入体验、探究各部分音乐表现要素的差异以及音乐情绪的变化,深化情感体验。“知识与技能”、节拍、速度、调式等音乐要素信息,感知乐曲三个乐段的情绪情感的差异,体验中国古典音乐风格意韵。(清角)进行准确听辨,并用语言描述对偏音的感受。。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各部分音乐表现要素的探究与感知教学难点乐曲风格及情绪情感的体验五、教学过程本课教学由“导入”“完整聆听、初步体验”“分段赏析、深入体验”“整体复听、深化体验”“小结”五个环节组成。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环节目标:通过对比听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及筝独奏《战台风》音响片段,唤起学生对“单声”与“多声”音乐风格差异的感知。设计说明:使旧知与新知产生对接,引出学****内容。(什么乐器)单音音乐片段二中国古典音乐(什么乐器)。(1)明确音响片段一为西洋古典音乐;演奏乐器是钢琴;是一首多声部音乐作品。(2)音响片段二为中国古典音乐;演奏乐器是古筝;是一首单音音乐作品。,提出“线性”是中国古典音乐表现美的方式。二、完整聆听、感性体验环节目标: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完整聆听乐曲,激发学生的听赏兴趣,能够对乐曲所表现的意境有所体验和感知。设计说明:观看、聆听特长生现场演奏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音乐的主动听赏。在此基础上复听录音,以单一的听觉体验直接指向音乐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