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考试结业论文
供应链环境下的项目采购管理研究
论文作者姓名:
张金良
论文作者班级:
市场营销本09级1班
论文作者学号:
2009243022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张倩
论文提交日期:
2011年11月 12 日
摘要
采购是指企业为实现企业销售目标,在充分了解市场要求的情况下,根据企业的经营能力,运用恰当的采购策略和方法,,取得适销对路商品的经营活动过程,采购的成本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和资产回报率。在有的企业原材料及零部件的采购成本在生产成本中占得比例较高,一般在30%左右,有的高达60%—70%。过高的采购成本将会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速度,因此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采购一直是管理人员关注的重点。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采购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库存,即为了库存而采购。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采购将由库存采购向以订单驱动方式转变,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这就要求企业在不断改进旧的采购制度的同时,引进新的,更加科学的和先进的采购管理制度和思想,而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准时化采购管理策略就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采购模式。
关键词:传统采购、供应链管理、准时化采购、
1 传统管理下的采购模式
传统采购过程是一个信息私有化的过程
选择供应商在传统的采购中是首要任务。在采购活动中,因为给供应商提供的信息越多,供应商的竞争筹码就越大,对采购方不利。因此,采购方为了能从众多竞争性的供应商中选择一个最佳的供应商,往往会保留私有信息。而供应商在与其他供应商竞争时,也会隐瞒自己的信息。这样一来,采购和供应双方都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共享互存,导致信息不对称,引发相互的不信任。
采购部门对质量和交货期的检查都是事后把关
在传统管理的采购模式下,采购方基本无法参与到供应商的生产过程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活动中来,双方的工作既不透明也无法做到有效沟通。因此,采购部门难以对采购品进行实时的跟踪查询。
供需关系是临时的或短时期的合作关系
在传统管理下的采购模式中,供应与需求之间无法做到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而是一种临时或短时的合作。由于缺乏相互合作和沟通协调,在采购过程中就会出现相互推诿和抱怨,双方没有更多的精力来筹谋工作,可想而之,采购的质量和效率势必下降。
缺乏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能力
由于供应与采购双方在信息沟通方面缺乏及时的信息反馈,导致采购方在生产需求减少时库存增加;生产需求增加时,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在市场需求骤变时,供需之间对用户的需求无法积极响应,从而缺乏应付市场变化的能力。
2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准时化采购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现代的、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实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采用系统方法整合供应商、生产制造商、零售商的业务流程,提高成员企业的合作效率,使产品及服务以正确的数量、质量,在正确的时间、地点,以最佳的成本进行生产与销售。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企业的准时化采购方式和传统管理下的采购方式有所不同,呈现出以下特点:
从采购管理转变为外部资源管理
传统采购管理的不足之处在于与供应商缺乏交流合作,缺乏柔性地、对需求快速响应的能力。准时制采购和准时制生产的思想出现后,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将原来传统的单纯为库存而采购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提高采购的柔性和市场响应能力,增加和供应商的沟通联系,使原材料的库存为零,缺陷为零,建立新的供需合作模式。由于传统的采购模式只单纯的重视企业内部资源的管理,即孤立地追求采购流程的优化、监控采购环节等,而没有与供应商进行有效的合作。而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
准时化采购管理不但加强内部资源的管理,还转向对外部资源的管理,加强了与供应商在信息沟通、市场应变能力、产品设计、产品质量、交货期等方面的合作,真正实现零库存达到双赢的目的。
从为库存而采购转变为订单而采购
在传统的采购中,其采购部门并不关心企业的生产过程,不能掌握生产的进度、用料规律、产品需求的变化,因而无法安排好进货周期。采购部门目的很简单,只要正在进行的生产不发生“停工待料”的现象就行了,为此而储备的保险库存,就是我们常说的为库存而采购。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准时化采购策略,采购活动是以订单拉动生产的方式进行的。即,生产订单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拉动下产生,生产订单拉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再拉动供应商。这种准时化的订单拉式控制策略,使物流系统得以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的周转率,降低了库存成本。
从一般买卖关系发展成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商与生产企业之间是一般的买卖关系,不能解决全局性、战略性的供应链问题,企业与企业之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