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宋朝货币制度
宋代商品经济较为发达,这使得宋朝的货币形态和信用有了新的发展,货币制度具有时代的特点。
1、宋代币材的种类较多
铜、铁、金、银、纸都在不同程度上充当货币。绢帛等实物丧失货币性并退出流通。
铜铁钱币、纸钞、金银锭并行的货币制度取代钱帛并行的货币制度,这是宋代货币制度的特点之一。
两宋的货币制度,仍以钱币为主,其中北宋以铜钱为主,南宋则以铁钱为主;绢帛等实物货币退出流通,而白银的货币地位大为提高。
2、货币流通具有区域性
宋代的货币流通具有区域性。虽然宋代流通的货币以铜铁钱币为主,但由于各地的经济情况不同,所铸造的钱币和发行的纸币各不相同,互不流通,所以此时的货币流通具有区域性。这是宋代货币制度的第二个特点
从整体上看,宋代流通的货币虽然以铜铁钱币为主,但实际上有些地方专用铜钱,有些地方专用铁钱,有些地方是铜铁钱兼用。
宋代的货币流通具有区域性,其原因有两个: 一是防止铁钱出境,被辽夏金套去熔铸成兵器; 二是铸币权和纸币发行权分散在各地,各地区铸造的钱币在名称、成色、重量、大小、形状等方面不尽相同,各地发行的纸币也不相同,以至于各地既不准本地的货币出境,也不准外地的货币流入,各地的货币仅限于本地区使用。
3、货币流通混乱
宋代货币制度的第三个特点是货币流通混乱。宋代的铜铁钱均有大小钱之分,各地区的铜铁钱之间、大小钱之间的比价既不固定,也不一致,致使货币流通紊乱无序、市场分割。当然货币流通的紊乱,也为宋代货币兑换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4、白银的货币化加快,其货币性提高
宋代银钱的数量也超过了唐代。白银的货币性及其货币地位大为提高,白银在宋代全面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国际货币的职能。宋代 银币已成为国家法定货币的一种,民间与官方普遍使用,不受区域的限制,通行全国,也是当时纸币的兑现基金。
宋代白银的形式有多种,有银块、银钱、银饼和银牌等形态,最普通的是锭,有大小几种。大锭重五十两,小锭则重量不等,有二十五两、十二两许、七两许、三两许等。大锭两端多呈弧状,束腰形,上錾[zàn]文字,记有地名、用途、重两、官吏、匠人姓名等。宋代银锭已屡有出土。1955年湖北黄石市石寨山出土了293件,大小不等,总计约重达3400两。1958年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也曾出土了5件。
宋代白银大量流通的原因,宋代商业发展对的货币需求增加,而黄金、铜材不足制约了货币的供给,布帛等实物以及铁等贱金属不能满足大规模商品交换对高价值单位的货币需求,而白银作为币材的优点逐渐显现。
5、纸币的产生和推行
宋朝币制的第五个特点即其最大特点是纸币的产生和推行。宋代的货币不仅逐渐从贱金属货币向贵金属货币过渡,而且还出现了信用货币——纸币。公元10世纪的北宋初期,益州(四川)地区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北宋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 ,在宋太宗淳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