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新巴塞尔协议引爆银行大变革(1).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新巴塞尔协议引爆银行大变革(1).doc

上传人:管理资源吧 2011/8/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巴塞尔协议引爆银行大变革(1).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新巴塞尔协议引爆银行大变革
金融创新推动国际活跃银行向交易型主体转变,从这个角度重新审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它不仅带来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再造,更将是一场从数据技术到计量技术,从业务流程到治理结构,从监管理念到银行体系的大变革

新银行商业模式成型
随着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银行作为信贷发放者的重要性正在不断下降,国际大型银行逐步由传统的买入持有(buy-and-hold)商业模式向发起分配(originate-to-distribute)商业模式转变,即银行通过证券化、信用衍生工具将其发放的信贷进行再次分配到资本市场上,更多地成为交易型主体。
银行商业模式转变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降低了银行信贷风险的脆弱性,风险被广泛地分布在银行体系之外。但与此同时,新的银行商业模式使银行更加依赖金融市场,由此也衍生出了新的风险。
一是相对于传统的银行账,交易账的规模迅速上升,并且交易账的风险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2000年-2006年,全球大型银行的资产规模翻了一番,其中绝大部分是交易资产的增长,结构化信贷产品风险大大上升。
二是相对于传统的信用敞口,交易账特别是OTC的急速膨胀带来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敞口迅速扩大。新型交易对手不断涌现,如对冲基金、伞形基金等,其对风险的偏好较强,并且这些敞口变得日益复杂。
三是复杂产品的定价和估值较为困难。多数产品没有经过流动性压力测试,因此价格难以确定。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就深刻地暴露出,复杂交易资产的定价构成了危机发展的重要一环。由于计量手段落后,许多银行都无法计算他们对次级债券和与之相关的结构化产品的总体风险敞口规模。
四是流动性风险。通过风险缓释和证券化技术进行风险转移高度依赖于市场的流动性。在一个充斥着交易资产的市场中,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高度相关,特别是许多结构化产品是针对个人投资者的,二级市场极其不发达。在这种情况下,流动性管理将与资本充足率管理同等重要。
应当说,美国次贷危机从不同侧面全面地为我们展示出在新的银行商业模式下风险要素的新特征及其传递的过程,同时也表明,新的风险可以放大传统风险管理手段的诸多漏洞,传统的用于评估银行账的历史数据法、VAR等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的商业模式下评估风险的需要;仅仅依赖于简单的风险权重,已经不能描述日益复杂的新型风险。

应对新型风险
与新型风险相对应,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有如下显著特征:
首先,更好地评估了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工具的风险。结构化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与系统性风险高度相关,一旦违约率上升,整个市场可能瞬间坍塌,即产生所谓的“陡壁效应”(cliff effect)。新协议建立了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工具中风险转移和缓释的基准,明确地区分了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进而使银行在通过证券化出表还是继续保留在资产负债表的问题上更为客观,而不仅仅是为了降低资本需要。同时,监管者也能够更好地评估在正常以及压力的市场环境下风险转移的程度。
其次,更为全面地建立了压力测试框架。新协议要求压力情景反映经济衰退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通过压力测试发现银行的风险脆弱性和集中度风险的具体指向。目前看来,还要进一步关注风险的“次轮效应”(second round effect)和其他市场参与主体的反应给市场环境带来的压力。特别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