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日本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适应效率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二战后日本金融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劣化的过程,探讨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适应效率问题。昭和银行危机和战时金融管制决定了战后日本金融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以银行体系为中心,银行体系受到政府严格保护。政府严格保护下的银行体系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dddTt,旧金融制度下的制度租金导致. com了银行业的贷款扩张冲动,从而助长了经济成熟期后泡沫的形成和膨胀。当泡沫经济破灭后,金融制度自身的危机也就在所难免。日本金融制度危机对转轨经济的一个重要,金融制度的设计和变革必须ssbbww. c om考虑到该制度对未来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效率,而市场竞争程度
是决定一国金融制度适应效率的重要。
根据North(1990)的制度变迁理论,一种经济制度由于. com某些历史性事件的发生而形成,在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往往 t8. com付出了巨额的成本,即使其他的经济制度更具有经济的合理性或更有效率,要废除这一由历史性事件的先行发生而形成的经济制度,选择一种新的经济制度是非常困难的,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往往 t8. com具有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特征。
对于各个经济主体,对新形成的经济制度适应得越快,越能从中获得ssbbww制度租金,从而形成新的既得利益阶层。新的既得利益阶层的形成有利于维持制度的稳定性,但同时ssbbww. com也会由于. com担心失去既得利益而抵制制度变革,使经济制度本身不能有效地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劣化,这就是的适应效率(adaptive efficiency)问题。既得利益主体对制度变革的抵制越强烈,制度的适应效率就越低下。因此. com,即使原来
8 t tt o m
的经济制度在原来
8 t tt o m
的经济环境下具有经济合理性,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原有经济制度就不再能够SSBBww有效地发挥其积极作用,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灵活的、能很好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经济制度能够SSBBww通过自身的变革而继续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僵化的、适应效率低下的经济制度会在变化了的经济环境中日趋劣化,直到最后被新的经济制度所代替,而此时往往 t8. com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 战后日本金融制度形成的路径依赖
二战后日本金融制度的特征,从金融制度结构的层面看是以银行为中心,银行与企业之间保持长期的和多方面。从金融管制的层面看,银行业受到政府的严格保护。而在30年代之前,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与银行业在企业融资中占有同等重要,政府对银行实行的是自由放任政策(自由银行制度)。决定战后日本金融制度特征的关键因素,一是1927年的银行危机,二是战时的金融管制政策。
银行中心型金融制度的形成
1927年(昭和2年)日本发生了大规模的存款挤兑和银行破产风潮,一年之内共有45家银行破产,这一事件在日本金融史上称为昭和银行危机。虽然银行危机的直接原因是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发行的“震灾票据”得不到妥善处理8tTt8而导致. com存款挤兑和银行破产,根本性原因是政府对银行业的自由放任政策。1890年的银行条例没有最低资本金和贷款风险控制方面,银行业的特征是数量多、规模小。
与美国政府在30年代的银行危机后建立以存款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