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课程标准与创新人才培养
史宁中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130024
一、关于课程标准
二、创新能力的基础
三、我国教育的现状
四、还缺少什么?
五、如何培养归纳能力
六、如何改变标准
数学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一、关于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具体内容的规定
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数学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以知识为本
《教学大纲》是一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规定的内容教师是否教了,
学生是否掌握了)
数学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课程标准》是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过程性目标(能力、经验、智慧)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阐述
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
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结果,可以是经验的结果,也可以是思考的结果。结果的教育、知识的积累。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智慧表现于过程,表现于经验的过程,表现于思考的过程。过程的教育、经验的积累。
《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
教育是生存的需要。接受教育的欲望是人的本能。教育的本质应当保持、加强这个本能,激活学生的潜能。
知识
智慧=知识+经验
我们必须清楚,世界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
只能靠亲身经历。智慧并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多少,而
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验,你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
作中磨练。
“过程的教育”不是指在授课时要讲解、或者让学
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甚至不是指知识的呈现方式。
而是,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
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等。
《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
数学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要培养创新性人才
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根本在基础教育
成为创新性人才需要三个条件:
意识、能力、机遇
二、创新能力的基础
创新能力依赖于: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经
验的积累。(现在的数学教育100分、50分、0分)
思维的训练:演绎能力、归纳能力。
爱因斯坦: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
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
里德几何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
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见《爱因斯坦文集》第
一卷)
数学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三、我国教育的现状
杨振宁:我很有幸能够在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
的国度里学习和工作,我在中国学到了演绎能力,我
在美》)
演绎能力:能够熟练使用演绎推理的能力。
演绎推理来源于亚里士多德,他在《工具论》提
出了著名的三段论理论,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数学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三段论包括四个格,最为本质的是第一格。第一格有下面四种形式:
全称肯定形:凡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全称否定、全称肯定、全称否定形:没有一条鱼是有理性的,所有的鲨鱼都是鱼,所以没有一条鲨鱼是有理性的。
全称肯定、特称肯定、特称肯定形:凡人都有理性,有些动物是人,所以有些动物是有理性的。
全称否定、特称肯定、特称否定形:没有一个希腊人是黑色的,有些人是希腊人,所有有些人不是黑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