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苛政猛于虎.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苛政猛于虎.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8/3/6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苛政猛于虎.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苛政猛于虎
——孔子的仁政主张
□王恩来
《礼记·檀弓下》有这样一段记载: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一户在泰山居住的人家,先后有三人被老虎吃掉,却因为没有苛暴的税收和劳役而不肯离开,遂使孔子得出了“苛政猛于虎”的结论。这段记录,因其情节生动、态度鲜明和巨大的逻辑、批判力量,被后世广为流传,不仅对统治阶层起到了警示作用,也成为孔子创立仁学、推行仁政的感情和认识基础。
谈到孔子对穷人的同情和理解,一些学者尝以其“没落奴隶主贵族”出身的判定来指斥其“虚伪”,或简单地将其归结于政治需要。其实,孔子的先祖虽曾是殷商时期的帝、卿和西周时期宋国的国卿,但从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时任宋大司马)于公元前710年被太宰华父督(宋戴公之孙)杀害、五世祖木金父离开宋国到鲁国避难开始,就已沦为平民。据《左传》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军中的一名武士,有勇力,曾在鲁襄公十年的一次战役中力举城门救出被诱入城的鲁军将士而立下战功。直到鲁襄公十七年(孔子出生前4年),叔梁纥仍在鲁国军队中征战,与他人共率三百甲士夜袭齐军,救出被齐军围困的鲁大夫臧纥。《孔子家语·本姓解》说,叔梁纥与孔子的母亲颜征在结婚时任陬邑大夫,但在《左传》和《史记》中均无此记载。司马迁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邑”在当时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相当于今天的村民组。就是说,叔梁纥即使在晚年担任过陬邑邑宰,也不可能进入“大夫”序列。孔子出生不久其父亲就去世了。从孔子自述的“吾少也贱”和司马迁的“孔子贫且贱”看,其父亲既没给他留下什么高贵的身份地位,也没留下什么财产。孔子十七岁时,其母亲也故去了。这种贫苦出身,不仅使他能够深刻了解下层民众的疾苦和要求,而且在感情上也与他们十分接近。在给统治者建言献策时,孔子屡言要“惠民”,要取信于民,要“使民如承大祭”、“使民以时”,体现了对百姓的深切关怀。
孔子反对苛政,故对统治阶层贪得无厌的搜刮表现出极大愤慨: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鲁国的执政上卿季氏比周公还富有,而担任其宰臣的冉求(孔子的学生)还帮助他聚敛财富,引起孔子的强烈不满,号召学生们大张旗鼓地予以挞伐。对这段记载,孟子评论说:“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孔子者也。”(《孟子·离娄上》)孟子认定冉求为季氏聚敛财富的手段是增加赋税,是有根据的。据《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季氏想通过“田赋”即按田亩征税的办法提高赋税,派冉求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因不赞成而拒绝回答。在冉求的一再请求下,孔子表明了自己的反对意见,理由是“田赋”与过去实行的“丘赋”相比,会加重民众的负担。孔子这样言道:“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孔子的这段话,不仅对季孙的贪得无厌进行了批评,而且提出了厚施薄敛的税赋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