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45-人教版.doc

格式:doc   大小:112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45-人教版.doc

上传人:海洋里徜徉知识 2025/4/16 文件大小:11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45-人教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45-人教版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45-人教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了解《朝花夕拾》。
  .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四步教学法。自由质疑——讨论释疑——审美鉴赏——迁移运用,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并重,阅读与鉴赏共存,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教具准备
多媒体、三味书屋挂图、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重点研读文章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掌握抓住事物特征、有恰当顺序、融情入景的写法,体味作者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体验与反思,回忆童年生活,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洒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童年的记忆。
  设计(二):
  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请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学生活动)爬树抓知了,乘夜色捉萤火虫,采摘刚开的花,偷尝未熟的涩果,或者在一块空地上种空心菜、扁豆,或者在有风的天气里放风筝,没风的日子里和朋友相邀出游……今天,让我们走进
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体味童真童趣。
  设计(三):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情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二、作品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写作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年月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四十多岁了。“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对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道,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后改为《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正是浸透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的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学生阅读文字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了解课文大意。
  学生各自摘录需要掌握的词语,同桌之间交换,教师任选三四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整理的词语有:
  确凿(á) 菜畦(í) 桑葚(è) 轻捷(é)
  油蛉(íɡ) 斑蝥(á) 缠络(á) 攒(á)
珊瑚(ā ú) 豁(ō) 敛(ǎ) 脑髓(ǐ)
陌生(ò) 觅食(ì) 竹筛(ā) 秕谷(ǐ)
  人迹罕至(ǎ) 蝉蜕(ì) 书塾(ú) 渊博(ā)
  人声鼎沸(ǐɡ) 宿儒(ú) 盔甲(ī) 倜傥(ì ǎɡ)
窦(ò)
  教师提示掌握以下多音字
  多媒体显示:
  .教师选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读课文,女同学读百草园部分,男同学读三味书屋部分。要求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读出形象感、情趣感。其余同学点评。
  .教师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本文写鲁迅先生的童年趣事。
  生:本文写作者童年时的游戏、玩乐和长大读书的情形。
  生:本文写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其余同学评价:第位同学的表述较好。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了解阅读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步骤:从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主要以空间的变换为记叙顺序,大致包括两大部分,并且暗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学生明确: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四、研读赏析文章第一部分
  .学生齐读第段到第段。
  .学生自由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共性的问题有:
  ()如何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和“确凿”?
  ()百草园中的景物很多,但看起来又井然有序,作者写景有哪些高妙之处?
  ()百草园是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课文为什么要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学生分四组讨论,每组负责一个问题,要求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代表依次进行全班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第一小组:“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确凿”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准确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依恋的深情。因为“连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所以对百草园的印象有些模糊,故用“似乎”表示不确定;然而追忆童年生活,种种景象历历在目,故用“确凿”表肯定语气。
  第二小组:百草园中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百草园中景物如此繁多,作者写景独具匠心。首先,表现在写景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经年累月地使用,多次好奇地触摸;黄蜂“肥胖”,体现儿童独特的视角;叫天子“直窜向云霄”,既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又表现儿童的艳羡心理;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有儿童特有的感受。其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鸣蝉“长吟”、蟋蟀“弹琴”是写声音;覆盆子“又酸又甜”是写味道。同时这些景物又反映了季节的更迭,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叫在秋天,冬日雪景,构成了完整的四季图。最后,写景井然有序,浑然一体。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是……”的句式,勾画园中景色。两个“不必说”,这撇开的说法已经勾画出了一幅色彩绚丽、情趣盎然的百草园景物图,“单是”一词提起,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
  第三小组:百草园是乐园,“乐”体现在“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有吸引人的景物,有神奇的美女蛇故事,有雪地捕鸟的乐趣。一个“乐”字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热爱之情。
  第四小组: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
  .教师总结:这就是作者童年的乐园——百草园。作者抓住一个“乐”字来写,有乐景、乐闻、乐事,满溢着生机和活力,情趣盎然。
  .仿句练习
  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写一句话。
  学生自由发言。
  生:不必说放假的轻松,也不必说周末的一天,三五个好友的促膝长谈,听音乐时的惬意心情和逛街时的悠闲自在。单是看着书桌上摆满的辅导书,层层叠叠的练习卷,宛如一座座小山般的草稿纸,一支支用完的油笔芯,就有一种满足的快感。
  生:不必说那些怪模怪样的英语单词,也不必说那些抽象难懂的定理公式,单是那些艰涩拗口的文言文,就有无穷的烦恼。
  五、体验与反思
  请同学们口头说说你童年时期听到过的最吸引你的有神怪色彩的民间传说或你小时候特别喜爱的一项游戏。
  学生任选一题作口头交流。
  其余同学评议,如体态是否自然大方,口齿是否清晰,语句是否连贯,表情是否得当,有无感染力等。
  六、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加深印象,体味鲁迅先生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七、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第、段,完成下列题目。
  ()解释下列词语
①鉴赏 ②秕谷
  ()第段详写了捕鸟的时间、、、收获、经验等,这样写的作用是。
  ()第段的中心是( )
  .写冬天百草园比较无味。
  .写冬天雪地捕鸟的乐趣。
  .写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的体会。
  ()请用原文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下雪后在百草园“只好来捕鸟”的原因。(不超过个字)
  ()第八段回忆闰土父亲关于捕鸟的答话,对答话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告诉“我”捕鸟不能性急。
  .告诉“我”捕鸟要有耐心,要等鸟雀走到中间去。
  .闰土父亲的话启迪“我”遇事要沉着冷静,这也是一种朴素的启蒙教育,所以作者难以忘怀。
  .把课堂上的口头训练整理成一篇短文,收入《成长日记》中。
  .阅读《我的乐园》,回答文后题目。
  直到现在,我还是常常想我的外婆家。
  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我又梦到了那座梅溪镇上的古老的屋子。曾经消磨了整个童年的那间“藤花书屋”,依旧没有改变一些样子,一种不知名的藤科植物,从窗槛外爬起来,带着那些绿得可爱的叶片,一直爬上了屋檐,窗外便好像张了一个绿色的帷幕;有时开出几条小小的淡红花来,更是美丽得叫人不忍离开。
  春天,书屋前面花坛上的大理花开了,红的、紫的、黄的、白的……一丛丛,把这朴素的院子,点缀成一间新娘的洞房似的,一群群的蜜蜂,从墙外飞来,盘旋在这些花上,不住地唱着颂歌。
  书屋后面,是一个大竹园,一竿竿的翠竹,不时发出飒飒的响声,仿佛它们在絮语着。当我们走进这林子去的时候,脚下踏着那永远照不着太阳光的泥土,软软地,真比踏着富人们厅堂上珍贵的地毯还舒服。夏天,我们常常摊下一条席子,带着一壶凉茶,躺在那里读故事书,要是沉沉地睡去了,不妨来一次“午倦抛书昼梦长”。
  墙外人家,尽有搭着瓜棚、豆架的,秋天到了,晚上明月如水,从那些棚架上的绿叶丛中,不断地送过络绎的歌声来,“沙沙!沙沙!……”很容易地,把我带进了甜蜜的梦中。
  冬天是最寂寞不过的,但是,在这书屋的火炉边,我曾经和表姊妹们烤过山芋吃;在这书房外的一片大雪中,我们曾经张起一个竹篱,捉过麻雀玩。
  一切的一切,在昨天晚上的梦中我又到过一次外婆家。
  ()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第二段的大意。
  ()用“藤花书屋”代指古老的屋子有什么含义?
  ()怎样理解“午倦抛书昼梦长”的意思?
  参考答案:.()①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或文物等)。
②秕谷:长得不饱满的谷粒。
  ()条件 方法 这样写暗示百草园是乐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
  ()
  ()“这是荒园,拍雪人等不相宜”或“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不相宜”
  ()
  .()交代活动场所,描写“藤花书屋”的藤与花。
  ()暗示“我”的读书经历。
  ()中午疲倦,把功课丢到一边,去做一个又一个白日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文章第二部分,了解作者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探究文章两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揣摩语言,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品评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写百草园,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充溢着生机和活力。慢慢地,“我”长大了,“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似乎是无奈、迷茫,“我”被送进三味书屋,随先生读书。
  请大家齐读阅第段,体味作者的情感。
  请同学畅谈读此段的感受,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了间壁的梁家去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作者用了表推测语气的“也许”,说明“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之所以对此进行揣测,是为了表现“我”对百草园的深情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留恋。
  请一位同学范读本段,注意情感的表达。
  二、师生共同研读“三味书屋”部分
  学生自由阅读本部分(第段到结尾)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阅读。
  多媒体显示:
  .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私塾教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评价私塾教育,你满意现代学校教育吗?
  .课文第一、二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谈谈你对本文主题思想的认识。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安排个小组,每两个小组一个题目,第一小组发言,第二小组补充评价,依次类推。各组选代表作总结发言。
  第一小组明确:课文选取三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提问“怪哉”一虫一事,可以看出私塾教学内容的陈腐落后;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反衬出私塾教学生活的单调;趁老师读书入神,学生“做戏”“画画儿”进一步表现出私塾教学效果的低下。作者借此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表达了作者的厌恶、反抗之情。
  第二小组补充评价:作者曾在三味书屋生活了年,他对当年的三味书屋中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从先生来说:先生态度和蔼,长得高而瘦,须发都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品质极“方正、质朴”而且“博学”,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学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有探求新知的欲望;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断可以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这些地方充满着欢乐、天真的情调。总之,这一部分流露出作者儿童时代热爱大自然、热爱新知识以及天真、欢乐、幼稚的儿童心理。
  第三小组明确:感谢一、二小组的精彩发言。在综合一、二小组看法的基础上,参考课文内容,本组持以下观点。私塾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在启蒙教育阶段,强调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这些都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注入式,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讲、复述、朗读直至背诵。
  现代学校教育是在私塾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私塾教育为传统,并纠正了私塾教育的偏颇,弥补其不足。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学方法由老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课堂活动为主,注重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探究,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高,注重与他人交流。我们站在这里尽情发言就是实例。不过,这样说并不意味着现代学校教育完美无缺,我们有切身体会。但我们相信它会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趋于科学、完善。
  第四小组补充评价:第三小组同学谈得非常好,我们基本上认同这种看法。不能一说旧的,便一棍子打死。旧的私塾教育应时代而生,自有其合理的地方。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倾注了深情的,七年的时光基本上是欢乐的、愉快的。鲁迅先生丰厚的学养正源于此,可以说,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精神乐园。
  第五小组明确:课本提到三种看法: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我们组经过认真研究,认同第三种看法。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前后描写无法形成对照,它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的,都是欢乐的、天真的。
  第六小组补充评价:文章的美在于其模糊性,其实前两种看法也有道理,鲁迅在文章中也写到了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
  教师总结:各小组代表的发言异彩纷呈,让我们一饱耳福,到底哪一种看法正确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采摘到思维的果实,我们体会到智慧碰撞的快乐。再一次感谢六位代表的精彩发言,感谢同学们的合作交流!(掌声)
  三、揣摩语言,品味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并迁移运用
  .多媒体显示: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动词。
  一块雪,地面,用一枝短棒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学生自己填写,然后对照课文,品味其用词的准确。
  .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模仿鲁迅先生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
  教师选几位同学全班交流,看谁说得好,也可以边说边表演。
  四、体验与反思,畅谈童年之乐
  教师提示:童年是美好的,请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说说自己快乐的童年,好吗?
  学生畅所欲言,教室里一时谈笑风生。可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较好的发言人面向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以冲淡现实的不调和。我们从中不但可以捕捉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体味他的一腔深情,而且还可学到他那高妙的写景叙事技巧。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中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一组散文,并且思考这些生活经历在童年鲁迅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影响。
  .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家里虽然一贫如洗,但母亲情愿节衣缩食,省下钱来请了一位先生。我到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的时候,在母亲的再三督促下,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哭着。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中勉强说着“打得好”。在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这些,仍然感念着我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肿得有半寸高,偷向灯下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丝的蚕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地把被窝盖上,在我额上吻了几吻。
  ()这段文字重在表现( )
  .“我”幼年时读书的痛苦。
  .父亲对“我”学习上的严厉管教。
  .母亲在教子读书上深沉的爱。
  .当年教育方法的落后野蛮。
  ()看到“我”背不出而遭重打,母亲为什么一边饮泣吞声,一边又勉强说“打得好”?对此,“我”是怎样认识的?
  参考答案:.()
  ()对于我挨打,母亲非常心疼,但她认为这样可以使我成才。我不怪母亲,因为这是当时落后的教育方法所致。
  ●活动与探究
 一、组织学生畅谈自己的童年生活,以中央电视台《童年》或《实话实说》栏目为范例,举办一次谈话活动。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朝花夕拾》。以“童年的鲁迅”为话题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
  三、在“难忘的童年”“欢乐的童年”“多彩的童年”“我的乐园”等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字左右。
  四、开放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童年读书记趣
  我出生在江苏省邳州市的一个望族之家,乃宋朝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后代。这个世家早年也曾显赫一时,名震乡里,但到我的父辈,因受天灾之害,兵燹之苦,便家道中落,沦为平民。不过,我们这一代仍沿袭祖辈习惯,不忘读书习字,葆有“书香门第”之誉。
  我三岁丧父,只有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生活很是清苦,但因有众多叔伯兄姊为伴,并不感到孤寂。这些兄姊都从小攻读诗文,耳濡目染,我在牙牙学语中,已认识很多单字;唐诗宋词也能背诵不少。乃至我正式上学念书时,对功课毫不费力,反倒有很多时间阅读课外读物,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和大量的古典诗词及众多的通俗小说。虽然囫囵吞枣,但于潜移默化中,也受益不少,在我作文时便表现出来了。下笔成文、当场交卷,是受益的最好证明。为此,我曾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其中一次作文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影响到我的命运,因而至今也未忘却。
  是我刚刚进入高小五年级的那年冬季。有一天早晨,天空突然飘起鹅毛大雪来了,纷纷扬扬,如柳絮飞舞,不多久,大地便如同铺上了白色地毯,银妆素裹,琼楼玉宇,壮观极了。当我们踏雪来到教室里的时候,老师早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大大的“雪”字。不言自明,这是今天我们的作文题目。
  在座位坐定后,我拿起笔来在构思这篇文章从何写起。凭窗远眺,想在茫茫银色世界中,寻找切入点。忽然,我看到距离学校不远的小河边,有一只小船孤零零地靠在岸旁,船头上站着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执着长长的钓竿在垂钓。触景生情,一首古诗的意境跳进我的脑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下子,我的“灵感”来了,文思如泉,一齐涌向笔端。于是,这篇作文一挥而就。文中,我除了以一个幼小的孩子的心灵,描绘了银妆素裹的雪天风光,描绘了瑞雪兆丰年带给乡亲们的喜悦,还利用那首诗作为文章的内核和结尾。
  这篇作文获得老师很高的评价,并让我誊写下来,贴在墙壁上供同学们观摩;我也因此受到老师的厚爱,这件事后来竟传到我们程家的族长的耳朵里。那位年过八旬、长须飘髯的前清末代老秀才抚摸着我的脑袋说:“你小小年纪,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将来会有大出息,你要好好读书,学好本领,为我程氏门楣增光。”
  从此,我更加认真读书了,而且把心得体会随时拿笔记下来。于是我的学习成绩更加扎实了,每次学期考试,总是名列前茅。逢上作文课,我更是如鱼得水,下笔成文,当堂交卷的习作,几乎也成为同学们观摩的范文。后来,我成了作家,能够著书立说了,我想,这些均得益于少年时代的读书与好学。
  .文章最后说“我成了作家,能够著书立说了,我想,这些均得益于少年时代的读书与好学”。回答文中是如何表现他少年时代的读书与好学的?
  .《雪》这篇文章是如何构思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这篇文章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文章的中心是( )
  .通过回忆童年读书作文的趣事,说明童年读书与好学的重要。
  .通过回忆童年读书作文的趣事,介绍自己成功的足迹。
  .通过回忆童年读书作文的趣事,强调了学习环境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通过回忆童年读书的趣事,告诉我们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努力。
  参考答案:
  .因兄姊攻读诗文,在牙牙学语中,便认识了不少单字,背诵了不少唐诗宋词;上学后读了不少古今著作;写“雪”的作文,表明了善于思考,善于学习。
  .先看到自然景观的雪和河边老人垂钓的形象,进而联想到一首古诗,再结合自己的心灵感受,写出了这篇作文。
  .时间顺序。
  .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三味书屋
  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鲁迅故居东边不远的对面,是清末秀才寿怀鉴(字镜吾)的寓所内第三间房,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将“三余”改为“三味”。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载有“诗书为之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太羹是不掺任何调料做的羹。以“太羹”之味来喻“诗书之味”,意谓读经诵诗,一般人觉得是枯燥无味的。但无味之中含着深味,即“寓至味于淡白”。俎的本意是古代切肉的砧板或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器具,这里是肉的代称。“史为杂俎”,即说史书之味犹如摄取各种肉食所含之味那样丰富、博杂。醯是醋,醢是肉鱼等制成的酱,均属调味品。醯醢并列,见其调味品种类甚多。寿家书屋“三味”之名可能据此而来。另外,“三味书屋”匾额两旁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清·梁山舟书)下联与“诗书为之太羹”是一致的。寿镜吾的祖父将“三余书屋”的匾改为“三味书屋”,正是为了使它与书屋中的对联相一致。寿镜吾之子寿洙邻写的《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中认为,“三味书屋”中“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个回忆与上文所说还是比较接近的。
  鲁迅于年月,即岁那年到三味书屋读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住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学业中断。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读书。一直到大约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其间断而复续,首尾竟达年。
  三味书屋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三味书屋”的匾和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解放初期,当年和鲁迅一起在三味书屋读书的周梅卿、章祥耀、王福耀还活着。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学生的座位一共有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斗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比较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其来历是这样的: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寿先生的批评,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鲁迅逝世年后的年盛夏,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因事到绍兴,参观三味书屋时,她特意看了鲁迅原来坐过的那张课桌。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北墙,由于光线较暗,许广平立即打开手电筒照亮,很快就找到了那个“早”字,一笔一画都刻得十分清晰。
  二、课文赏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
(一)自然·社会·人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关于百草园的描写,不论是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到是一段极其美丽的景物描写,但这里的百草园是不是一个我们平时所认为的“真实的”“客观的”百草园呢?鲁迅在开头一段就动摇了我们的这种想法。在成年的“我”看来,“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自然“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为什么“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呢?
  因为对于儿时的“我”,那是一个自由的世界,是一个自由嬉戏的场所。
  在自由的心灵中,世界是美丽的,是魅力无穷的。
  “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