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高二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学案-语文版4.doc

格式:doc   大小:8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二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学案-语文版4.doc

上传人:知识徜徉土豆 2025/4/16 文件大小:8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二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学案-语文版4.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高二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学案-语文版4 】是由【知识徜徉土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二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学案-语文版4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 作业
一、基础知识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论语(ù)   仆人(ú)   何以伐为(é)
.社稷(ì) 颛臾(ā) 买椟还珠(ú)
.虎兕(ì) 大禹(ǔ) 分崩离析(èɡ)
.后羿(ì) 聚敛(ǎ) 偃仰啸歌(ǎ)
解析 项“论”应读“ú”。项“崩”应读“ēɡ”。项“敛”应读“ǎ”。
.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求!无乃尔是过与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解析 项“共”通“拱”,环抱,环绕;项“道”通“导”,治理;项“与”通“欤”,语气词。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格:区别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去:离开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劝:努力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若:像,如同
解析 项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项去:去掉。项若:指示代词,这。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子为政,焉用杀
.()和()相同,()和()相同
.()和()相同,()和()不同
.()和()不同,()和()相同
.()和()不同,()和()不同
解析 ()于:在,介词。()于:向,介词。()焉:什么,代词。()焉:哪里,副词。
.《论语》这部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处身立世的道理等方面。宋代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编为“四书”。
.名句填空。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既来之,则安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进见
()是社稷之臣也:这
()则将焉用彼相矣:扶着盲人走路的人
()龟玉毁于椟中:匣子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无乃尔是过与?
译文: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们吗?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君子疾恨那种不直说想要做什么却一定另编托辞的做法。
()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
.孔子为什么说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有和子路的过错?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什么?
答案 ()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子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可他们并没有劝阻。
()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非季氏所当伐。
(二)高考·模拟
(·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答案 颜子 恶衣恶食
解析 本题考查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平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答案 ()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
()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能力。孔子的观点体现在“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两句话中,谈论的是在“富”与“贫”时应持怎样的人生态度。
浅谈孔子的“德治”思想
“德治”思想由孔子开创,它是指以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将遵守社会等级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变为一种自觉,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便是对人民施行道德教化,以令人心悦诚服,而不是靠严刑峻法来迫使人民敬畏。“德治”也是孔孟大力提倡的政治主张,后来儒家把这种“德治”思想进行了发挥与弘扬,对传统政治影响巨大。
孔子关于“德治”思想的经典表述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就是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罚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换句话说,如果只用政令去开导百姓,用刑罚去惩罚百姓,百姓虽然可能畏法而不敢犯法,但缺乏道德自觉;如果用仁德去教导百姓,启发他们的道德自觉,同时又用礼去规范他们的行为,那么百姓的行为就能合乎社会的规范,达到社会的和谐了。孔子反对专以政令、刑罚治国。他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只要统治者做出表率,自觉地遵守礼制,人民也就好治理了。孔子提出的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的礼治教化的两手办法,成为以后历代统治者经常使用的统治手法。这对我们国家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我们国家推崇的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以及“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均源于儒学文化。儒家认为,民众拥护就能巩固统治者的政权,得民最重要在于得民心;任何一个政权,它如果失了民心,失去了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早晚都要垮台的。所以儒家深刻认识到民众在国家中的地位,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个重要的社会哲学命题。
在法治社会的今天,德治是人类社会用道德控制和评价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种手段,主要通过榜样示范、道德礼仪、教化活动、制定乡规民约和宗族家法、舆论褒贬等形式实现。它是靠社会舆论,道德规范的说服力、劝导力、影响力,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而法治是靠法律的权威性和国家的强制力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德治靠自律,法治靠他律,两者如鸟的左右翼,所以对一个国家来说,德治和法治应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德治与法治的区别并不是“存德废法”或“存法废德”,而是德治中有法治,法治中也有德治。
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是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一种科学形态。探讨德治与法治结合的科学精神,须关注以下几方面:首先,德治与法治的结合绝不仅仅意味着道德与法律简单相加在一起,应该从更深刻的层面上把握两者结合的科学精神;其次,合理定位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价值观念,以避免治国理念的混淆;第三,明确治国理念如何变为治国实践,使德治与法治的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伴随着工业化的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社会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大,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与约束的方式显得越来越不适用了。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以的速度递增,商品交易空前频繁,交易主体多种多样,有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和公司;交易方式也多种多样,有实物交易和货币交易、网上交易和电话交易。人们的许许多多复杂的经济行为,迫切需要法律对它们进行统一规范。如果按照界限模糊、约束力低的道德来规范,显然会使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因此,法治是人们的必然选择。但法治并不排斥道德,法治需要道德,它会在道德的帮助下变得更加富有成效。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于亲民,在于至善。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德治的国家。自古以来就以德教化使百姓安居乐业,在远古时期,在没有成文法典之前,依靠德治的力量,人民一样可以生生不息,所以,我们认为,德治先于法治,德治重于法治。
综上所述,德治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反过来说,唯有以民为本,才能谈得上德治。一如明末思想家朱舜水所言:“常怀一点爱民之心,时时刻刻皆此念充满于中,自然事事为百姓算计;有一民不被其泽,便如己溺己饥,安得无不忍人之政?”(《朱舜水集》)这道出德治亦即“不忍人之政”和民本理念的关系。离开了民本,就没有德治。
她似一缕阳光,时时燃烧着爱的火焰,处处流淌着情的甘泉。面对一张张稚气可爱的脸,自然地还以灿烂的笑容,面对一颗颗纯真无瑕的心灵,真诚地给以阳光般的温暖。虽然阳光不能洒遍每一个角落,润泽每一颗成长中的幼苗,但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因为她们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赏识、期待使她们的心中时刻升腾着爱的灵焰,情的灵光。教师就是在以一颗普通人的心灵,播撒爱的种子、培育爱的心灵的过程中,追求着未来的事业,成就着辉煌的人生。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更不缺少语文,而是缺少我们发现语文的眼睛,善于发问的心。让我们在生活中,去寻找更有趣、更广阔、更丰富的语文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不是天才,但我愿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就让所有的困苦艰难一起来吧,因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无论你做什么事,一开始时不要被唱反调的人把信心击溃。请记住,信心是希望的膏油!
她似一缕阳光,时时燃烧着爱的火焰,处处流淌着情的甘泉。面对一张张稚气可爱的脸,自然地还以灿烂的笑容,面对一颗颗纯真无瑕的心灵,真诚地给以阳光般的温暖。虽然阳光不能洒遍每一个角落,润泽每一颗成长中的幼苗,但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因为她们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赏识、期待使她们的心中时刻升腾着爱的灵焰,情的灵光。教师就是在以一颗普通人的心灵,播撒爱的种子、培育爱的心灵的过程中,追求着未来的事业,成就着辉煌的人生。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更不缺少语文,而是缺少我们发现语文的眼睛,善于发问的心。让我们在生活中,去寻找更有趣、更广阔、更丰富的语文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不是天才,但我愿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就让所有的困苦艰难一起来吧,因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无论你做什么事,一开始时不要被唱反调的人把信心击溃。请记住,信心是希望的膏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