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 】是由【zhimensh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目标展示·定方向
课程
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问题
导引
1.九品中正制创立时间、特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科举制创立的背景、过程、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职权特点、影响。(历史解释)
4.魏晋时期赋税制度的特点。(历史解释)
5.唐朝租庸调制的内容、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6.两税法实行的背景、目的、特点、评价。(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历史
时空
基础必备·探新知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创立时间:__曹魏__时期。
(2)特点
①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__九__等,朝廷按等级高低授以相应的官职。
②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__家世__、__道德__和__才能__,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__家世__。
③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__士族__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
(1)背景
①随着__士族__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__庶族__地主势力壮大,他们要求相应的政治地位。
(2)创立与完善过程
①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__分科考试__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__隋炀帝__时,始建__进士科__,科举制度形成。
③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__进士__和__明经__两科为主。
④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__武举__和__殿试__。
⑤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
①积极:科举制使出身__社会中下层__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__文化素质__,加强了__中央集权__。
②消极:考试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禁锢思想,扼杀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明清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才能与个性的发展。
思考1:如何理解科举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提示1:科举制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使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尚书台改称__尚书省__,与__中书省__和__门下省__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唐时期: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1)正式确立:__隋文帝__时期。
(2)职权特点
①三省的职权__分工明确__,又__彼此制约__。__中书省__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__门下省__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__尚书省__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__宰相__之职。
③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__低__的官员以__宰相__名号,扩大任用__宰相__的范围。
④宰相议事的地方称为政事堂,后叫__中书门下__。政事堂的设立,在机构分工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__一体化__的趋势。
(3)影响
①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考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是否一致?
提示2:形式上相似,各部门都是相互制约。实质不同: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制约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制约是为了防止专制。
三、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
(1)开始实行__租调__制:按__户__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__均田令__,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__粟__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__租调__。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初:租庸调制
(1)内容
①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 岁的成年男子。
②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__庸__。
(2)影响:以__庸__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__生产时间__,政府的__财政收入__也有了保障
。
3.唐朝后期的两税法
(1)背景
①天宝年间,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和__租庸调制__无法维持。
②政府__财政收入__锐降。
(2)目的、时间、实施者:为了解决__财政__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 实行两税法。
(3)内容
①每户按__人丁__和__资产__缴纳__户税__,按__田亩__缴纳地税,取消__租庸调__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__夏季__和__秋季__两次纳税。
(4)评价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__收税__对象,保证国家的__财政收入__。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__人丁__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__农民__的人身控制。
思考3:结合教材第40页《史料阅读》,如何理解两税法扩大了收税对象?
提示3: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即不分主客户,所有“见居”人口都成了纳税对象;不定居的行商人,于所在州县按三十分之一纳税,使其与定居者一样负担租税,商税成为国家赋税收入的一部分; 皇亲国戚、官僚地主也成为纳税对象。
史料探究·释疑难
主题一 魏晋隋唐的选官制度(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一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转引自《汉官六种》
史料二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探究1:根据史料一、二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方面具有怎样的优势。
提示1:察举制强调品德、志节,具有人为性、主观性;科举制凭才学、考试成绩优劣选才,具有相对客观性,体现了公开、公平、制度化的发展趋势。
【拓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和趋势
(1)历程
时期
选官制度
标准
方式
西周
世卿世禄制
血缘世袭
世袭
战国—汉初
军功爵制度
军功
立军功
汉武帝
察举制和征辟制
德才
地方举荐、中央征召
东汉末年开始
九品中正制
门第
地方举荐
隋唐以来
科举制
考试成绩或才学
考试
(2)演变趋势
①选拔标准:由血缘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由地方举荐演变为中央考试选拔。
③选拔原则: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趋向制度化,越来越严密。
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主题二 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三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构,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探究2:据史料三,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
提示2: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相权三分,三省六部制正式形成。
【拓展】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步步削弱、君权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随堂训练·测达标
1.“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一首《及第谣》抒发了读书人金榜题名时春风得意的情怀。与此相关的是( D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联系所学可知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诞生,答案为D项;世卿世禄制是贵族世袭的官制,察举制是以品德选拔人才,九品中正制是以门阀士族地位确定的选官制度,都不会出现“读书人金榜题名时春分得意的情怀”,排除A、B、C三项。
2.(2020·北京昌平)隋朝时,科举制度形成。唐朝时,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 D )
A.按品德和家世选拔人才 B.由中正官评定人才
C.缩小了人才的选拔范围 D.更加的公开和公平
[解析] 九品中正制注重依据德才来选取官吏,但是在后期被世家大族垄断,而科举制度是注重人才的学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显示出更加的公开和公平,故答案为D项;A、B两项是九品中正制的选拔人才方法,排除;科举制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C项错误。
3.下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 C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解析] 示意图内容信息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隋唐建立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故选C项。
4.《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举措( B )
A.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矛盾 B.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
C.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D.使得君主专制走向顶峰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可知,材料提及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题干所示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决策失误,B项与题意相符,正确;唐朝设立三省六部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不能说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A项;元朝实行一省二院制,中书省一家权力独大,C项排除。专制皇权走向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D项排除。
5.(2020·辽宁本溪)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B )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解析] 据材料“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可知,唐朝租庸调制规定可以纳绢或布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体现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而材料“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规定进一步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B项正确;材料“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可知,人丁税没有废除,A项说法错误;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实施,就是因为土地兼并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没有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项说法错误;材料涉及的是赋税政策的变化,D项与材料无关。
6.(2020·天津河北区)“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 A )
A.两税法 B.租调制
C.均田制 D.租庸调制
[解析] 据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朝的两税法的收税标准,以地税和户税为主,这就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租调制是北魏时期的赋税制度,丁男要承担一定的徭役,B项不符题意;均田制是与租调制对应的土地制度,C项不符题意;租庸调制是在租调制基础上增加了“庸”,即应服徭役的可以纳一定数量的绢或布来代替,故D项不符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