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热电偶测温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可编辑).doc

格式:doc   大小:51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热电偶测温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可编辑).doc

上传人:1136365664 2018/3/14 文件大小: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热电偶测温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可编辑).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热电偶测温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热电偶测温系统设计
摘要:热电偶传感器是目前接触式测温中应用最广的热电式传感器,在工业用温度传感器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该测温系统由温度测量电路、运算放大电路、A/D转换电路及显示电路组成,以AT89C2051单片机为主控单元,由K型镍铬-镍硅热电偶测量热端温度T,测量范围在0?1200℃之间,由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测量冷端温度T0,并对测温热电偶的热电势及AD590测得的补偿电势进行采样,送入A/D转换器转换成数字量,存放在单片机内存单元中,经程序解算后得到温度值,转换为BCD码,同时驱动四位数码管显示。试验结果显示,该系统对温度测量具有较高的精度,实现了温度测量功能,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系统设计要求。
关键词:热电偶;温度;A/D;单片机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目录

1. 热电偶测温原理及系统框图 1
热电偶测温原理 1
热电偶工作原理 1
热电偶的基本定律 2
方案选择及系统框图 3
2. 热电偶测温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5
温度测量及放大电路 5
冷端温度补偿电路 8
A/D转换电路 9
单片机控制的显示电路 11
3. 热电偶测量温度系统软件设计 15
软件总体流程设计 15
系统软件实现原理 15
系统程序构建 15
4. 体会和总结 16
5. 元器件清单 18
参考文献 18
附录 19

热电偶测温原理
热电偶工作原理
热电偶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热电动势效应。
1823年塞贝克发现,将两种不同的导体(金属或合金)A和B组成一个闭合回路(称为热电偶,见图1-1),若两接触点温度(T,T0)不同,则回路中有一定大小电流,表明回路中有电势产生,该现象称为热电动势效应或塞贝克效应,通常称为热电效应。回路中的电势称为热电势或塞贝克电势,用EAB(T,T0)表示。两种不同的导体A和B称热电极,测量温度时,两个热电极的一个接点置于被测温度场(T)中,称该点为测量端,也叫工作端或热端;另一接点置于某一恒定温度(T0)的地方,称参考端或自由端、冷端。T与T0的温差愈大,热电偶的热电势也愈大,因此,可以用热电势的大小衡量温度的大小。

图1-1 热电效应
当热电偶两电极的材料不同,且A、B固定后,热电偶的热电势EAB(T,T0)便成为两端温度T和T0的函数,即:
EAB(T,T0) E(T)?E(T0) (1-1)
也就是说,热电偶的热电势等于热端与冷端温度T和T0所引起的电势差。
当T0保持不变,即E(T0)为常数时,则热电势EAB(T,T0)便为热电偶热端温度T的函数
EAB(T,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