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指:传染性非典型啼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国境检疫传染病:鼠疫、霍乱、黄热病。
国际监测传染病:流感、疟疾、脊灰、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5个。中国加上一个登革热。
鼠疫: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长1-2微米,-,不形成芽孢,无动力,革兰氏染色阴性。由肠杆菌进化而来,获得多种致病性基因,失去肠道感染必须的粘附及侵袭基因,转变成严格细胞内寄生的细菌。潜伏期4-10天。鼠疫菌在血琼脂上培养温度为37℃,最好培养基的pH要求6f9~7f1。
鼠疫噬菌体:已筛选出鼠疫菌高度特异的菌株,是鉴定鼠疫菌最重要的指标。
鼠疫菌致病决定基因:主要由质粒和染色体上的毒力岛编码,大多数鼠疫菌带三种质粒。
pMT:主要保护性F1抗原及细胞毒性蛋白质鼠毒素(破坏心肌)----吞噬后重回血液。
*pYV:受温度及钙离子调控的基因及外膜蛋白---起初侵入人体后被白细胞吞噬时。
pPCP:胞浆素原活化因子及鼠疫菌素(鼠疫菌重要的识别特征)。其中胞浆素原活化因子---20度时促凝有利于通过跳蚤传播,37度促进血栓溶解有利于在人体及动物中传播。
*毒力岛:长102kb,两端以IS100为界,编码铁转运机制及吸附血红素的受体蛋白质---在组织大量繁殖需铁元素。
*若丢失则毒力丧失。
鼠疫自然疫源地:
宿主-感染鼠疫的脊椎动物
主要储存宿主:维系鼠疫长期存在的动物种类(啮齿类动物)。
条件:。
。
。
。
次要宿主:参与流行,但维系鼠疫长期存在种不起主要作用的动物种类。
偶然宿主:偶然感染但维系鼠疫长期存在种不作用的动物种类。
传播媒介-吸血节肢动物,主要是蚤类。分主要媒介,次要媒介,偶然媒介。
鼠疫感染:
途径:西部:旱獭-狩猎,主动接触;其他:蚤叮咬方式。
临床表现:高热和严重的中毒症状,病程进展迅速。
腺鼠疫淋巴结肿大4特征:大、硬、痛、固定。
原发性肺鼠疫:最危险的鼠疫病型。肺鼠疫的典型症状是发热、咳痰、胸痛、发绀。
诊断:发病前10天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疑似病例应首先采集血液标本,腺鼠疫采集淋巴穿刺液。分离获得鼠疫菌即可确诊。此外鼠疫无临床诊断病例。
治疗:首选链霉素:常规剂量两倍:首次2g,每6小时一次,每次0./5g。较新的还有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此外氯霉素,喹诺酮类也可以,但青霉素无效。
鼠疫监测:宿主及媒介的数量监测及动物疾病监测
控制动物疫情:主要办法灭鼠灭蚤;根本办法:植树和灌溉。
防止传染给人类:主要措施:搞好环境及灭蚤;根本措施:禁止捕猎旱獭及避免接触动物尸体。
在人间鼠疫发生或流行时,立即就地将病人隔离治疗,采取疫区封锁和必要的交通限制。而立即将病人送上级传染病医院是错误的。
霍乱:至今世界已引起七次流行,前六次是古典型,最后一次是埃尔托型。潜伏期1~3天
霍乱弧菌:按菌体O抗原不同分型,其中O1和O139是霍乱的病原菌。革兰氏阴性短小稍弯曲杆菌(呈弧形或逗点状),无芽孢,无荚膜(O139可有一薄层),-2微米,-,菌体一端有鞭毛,为菌体长度4-5倍。为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37度,-。
其中O1群霍乱弧菌可分为古典型和埃尔托生物型,两型血清学分型相同,可分为小川、稻叶和彦岛型。埃尔托生物型可分为两类不同菌株:流行和非流行株,其中非流行株可从疫区或非疫区外环境中分离,一般不致病或引起散发腹泻病例。
致病力:可溶性血凝素是重要的粘附因子,在小肠定居,霍乱肠毒素引起剧烈水样腹泻和呕吐。
分离培养:庆大霉素琼脂和TCBS(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是选择培养基,可用碱性蛋白冻增菌。流行株噬菌体分1-6型,生物性分型的流行株为a-f。
霍乱是人类传染病,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重、中型病人排泄量大,含菌量多,是重要的传染源。轻症病人和带菌者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霍乱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经水、经食物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此外还有接触污染物品引起的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腹泻和呕吐,大多数无腹痛及里急后重。大便初为稀便,后为水样便,以黄水样和清水样多见。带菌者为恢复期带菌者、慢性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排菌时间在3个月内。
诊断:细菌分离培养-最基本确诊手段。
治疗:快速足量的补液,特别是电解质,必要时可以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