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农村在外流动儿童研究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农村在外流动儿童研究论文.doc

上传人:170486494 2018/4/13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农村在外流动儿童研究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农村在外流动儿童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子女流动于城乡之间这一宏观背号,以北京市某农民工子弟小学为例,对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现状进行微观社会学研究。研究发现,在校流动儿童在农村身份认知,农村环境认知,农村发展认知等方面已彤成初步认知并在不断完善。文章还对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的渠道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流动儿童;农村身份认知;农村环境认知;农村发展认知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农民工数量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流动儿童数量也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让自己的子女在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涉及流动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已引起政府、媒体和学术界的密切关注。与农村相比,这些流动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在上升,但是与城市相比较,又存在着一定的落差。但在这种特殊的年龄阶段,在校流动儿童一方面面临着对城市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对农村环境的适应。对他们来说,任何一个方面的适应出现问题,都可能给他们带来危机。关注在校流动儿童的农村认知状况,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近而更好地引导和帮助流动儿童,使在校流动儿童个体能够健康发展。
日前,针对在校流动儿童对农村认知的微观社会学研究相对比较少。学术界关注比较多的是从宏观上研究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融合状况、困境及对策。例如,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融入过程中受到来自不同群体及环境的“歧视”和排斥,从而陷入社会认同的困境。在小学阶段,由于本地生源较少,公立学校还有接收流动儿童的意愿。到中学阶段,公办学校接收流动儿童的意愿相对较低,所以流动儿童到中学阶段就要面临:是要交更多的钱继续留在城市读书,还是回农村念书。。社会各界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状况及其面临的困境观点普遍相同,有限的争议往往只是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建议。而很少从微观层面去关注在校流动儿童内心的真实感受,尤其是关于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状况及其农村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甚少。
本研究以北京市某农民工子弟小学为例进行调查:以期全方位了解在校流动儿童对农村认知的状况,包括:农村身份认知、农村环境认知、农村发展认知等;并就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渠道及其制约因素方面进行探对。考虑到在校流动儿童的表达能力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我们将调查对象界定为二到六年级的在校流动儿童,发放问卷208份,共获得有效问卷172份,有效回收率为%。除此之外,还对8位在校流动儿童、4位在皎流动儿童家长、3位班主任、2位学校负责人进行半结构访谈,获得了大量定性资料。
一、在校流动儿童的农村认知状况
:大部分流动儿童意识到自己的农村居民身份,且身份认知具有两面性
农村身份认知指的是,在校流动儿童对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下自身农村居民身份的定义与认识。
在调查的在校流动儿童中。53,5%的流动儿童明确表示,他们仍然认为农村老家是自己的家乡,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农村居民身份。与以往研究存在差异的是,这些在校流动儿童在农村身份认知过程中,不认为自己的农村身份决定于他们的农村户口,而是因为,“自己的根源在农村,即便是户口迁到城市,自己也仍然是农村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在校流动儿童认识到自己的农村居民身份的同时,他们也渴望别人“能够以一种与城市人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