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研究目的及意义
世界许多含油气盆地均发育有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含油气层(体)。油气勘探成果证明, 世界油气的 20%~ 30% 与不整合面有关,且主要与古风化壳有关。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含气盆地,气藏主要发育在靖边气田奥陶系顶部古风化壳内。中奥陶世末,华北地块因晚加里东运动整体抬升,后经历了130余Ma的沉积间断,盆地主体缺失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的沉积。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地层顶部由于经受了长期的岩溶作用,风化壳及溶蚀孔、洞、缝发育,并伴有印支期和燕山期裂隙,成为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的主要天然气储、产层。
随着勘探开发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靖边潜台及以西地区取得新的发现和突破,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马五41的储层分布及含气情况尚需作进一步分析,以期取得新的认识,为下一步勘探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为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采气一厂特设立课题《靖边气田北部马五41气藏富集规律研究》,委托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为主,采气一厂协作,对该专题进行研究。
区域地质概况
概述
图2-1 研究区位置示意图
(据张吉森、张均、徐黎明,1995,陕甘宁盆地气区地质
构造及勘探目标选择,内部研究报告,略作修改)
鄂尔多斯盆地,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6°20´~110°30´,北纬35°~40°30´,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构造位置则处于我国东部构造域和西部构造域的过渡带。
根据现今构造及演化历史,鄂尔多斯盆地可划为六个一级构造单元。盆地中部是陕北(或伊陕)斜坡,向东为晋西挠褶带,向西依次为天环坳陷、西缘冲断构造带,北部为伊盟隆起,南面为渭北隆起。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部,即靖边气田北部,目的层位为马五41。研究区范围东至统13井,南至陕144井,西起桃4井区,北抵陕238井,研究区东西宽为63km,南北长43km,面积为2709km2(图2-1)。在研究区的东、西两侧发育有两个醒目的中奥陶世古地貌单元,即东侧的陕北坳陷和西侧的中央古隆起,该隆起亦称“L”型裂谷脊。
中奥陶世末,华北地块因晚加里东运动整体抬升,后经历了130余Ma的沉积间断,盆地主体缺失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的沉积。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地层顶部经受了长期的岩溶作用,风化壳及溶蚀孔、洞、缝发育,并伴有印支期和燕山期裂隙,成为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的主要天然气储、产层,主力产气层为马五段的马五1亚段及马五41小层。近年来,在继续注重靖边气田中区的勘探和开发工作的基础上,对靖边气田中区的东部和北部也进行了扩边勘探和开发。
马家沟组地层
中奥陶世,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和东部沉积了一套碳酸盐岩为主夹蒸发岩的地层,称之为马家沟组。该组沉积后晚加里东运动使盆地抬升为陆,直至晚石炭世方又接受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