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庐山实习报告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 20112711
姓名方洪培
学号 2011271142
目录
一、庐山概况……………………………………………………..3
二、实习时间……………………………………………………..4
三、实习目的……………………………………………………..4
四、实习用具……………………………………………………..5
五、实习路线……………………………………………………..5
六、实习内容
【土壤篇】.……………………………………………………..5
【植物篇】.……………………………………………………..12
【地貌篇】.……………………………………………………..22
【气象篇】.……………………………………………………..27
【地质篇】.……………………………………………………..31
【人文篇】.……………………………………………………..37
【水文篇】.……………………………………………………..42
七、实习总结……………………………………………………..46
一、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 °41′,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群峰间散布冈岭,壑谷,岩洞,怪石。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溪涧、湖潭。
庐山总体走向为北北东,长约25km,宽约10km,面积302平方公里。由断层作用形成,内部岭、谷的排布断裂构造、褶皱构造、节理构造、地层岩性和产状的共同控制。庐山本身隆起,主峰为汉阳峰,;四周均陷落为丘陵、平原、湖泊,一高一低,悬崖峭壁大多为断层线所经过,表现出山高谷深的地貌景象。庐山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特征,有世界地质公园之称。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且垂直气候—植被—土壤地理分带规律鲜明。山上年平均降水1800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温度11摄氏度,年平均相对湿度78%,山下年平均气温是17摄氏度,年平均降水1100毫米。每年7月——,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从山麓至山顶,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灌丛、草地等植被类型齐全,逆行和顺向演替均具有代表性。自然状况下,土壤发育与植被类型相匹配,依次发育有红壤、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以及山地沼泽土、水稻土、草甸土等类型。
庐山植被类型齐全,土壤发育完整,生物资源丰富,%,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
庐山地区早在六千年前,便有人类活动。长久以来,人们在这里创造,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庐山文化。
庐山“道释同尊”。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禅师竺道生在庐山精舍,开创“顿悟说”。天师张道陵,一度在庐山修练;道教禅师之一的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编撰藏道经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础,并创立了道教灵宝派。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1942年,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本世纪初,二十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至今,庐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多座。
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庐山首先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创立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中国植物学尊基人之一的胡先啸,曾详细考察“庐山之植物社会”,首在庐山建立了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国第一座正规的植物园——庐山植物园。
庐山是“以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美丽的自然环境并存的世界名胜”。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庐山出现了英、俄、美、法等18个国家风格的别墅近千幢,“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本世纪三十年代,庐山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夏都”。1937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上庐山与将介石会谈;稍后,发表了抗日的重要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三次登上庐山,主持召开了世人瞩目的三次中共中央会议。
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造就了庐山的奇山秀水,俊俏苍润的山体、飞流湍泻的瀑布、扑朔迷离的云雾、佛学理趣的光华、千年书院的风采……使庐山拥有了“匡庐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