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找规律”该怎么“找”规律.doc

格式:doc   大小:52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找规律”该怎么“找”规律.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8/4/15 文件大小: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找规律”该怎么“找”规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找规律”该怎么“找”规律
案例背景:
2010年9月,我来到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挂职学****跟随著名特级教师张兴华老师学****走进该校老师的数学课堂听课与交流,一起参与该校老师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临行前选用苏教版教材设计并执教一节课,,对该教材的编排体系不太了解,所以对该教学内容进行了全新的审视,也因此有了下面一番思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是学生首次接触找规律这一教学内容,学****目标是让学生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规律,“找”字,要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去自己发现、理解规律,掌握规律,最终能应用规律,同时对于规律认识不能停留在规律的表面,更应让学生理解规律本身的实质,从而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解构”
教材的例题让学生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分别观察、分析晾晒的手帕块数和所用夹子个数、小白兔只数和蘑菇个数、篱笆的块数和所用木桩的根数之间的关系,,,“找”这个学****目标来说很难去有效落实、去丰富“找”所带给学生的思考.
“重构”
有了上述的思考,:“,栽桃树多少棵?”改后的例题为:“河堤的一边,,桃树种了多少棵?”这样改题可以有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将“一一间隔”这一排列方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将排列方式与头脑中已积累的经验结合,形成“一一间隔”的概念;二是将原题变为一道开放的例题,因为只告诉学生柳树和桃树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因此这种排列就可能存在三种情况,面对开放的问题时学生们自然会主动思考、操作、探索,便能取得“找”规律这一预期目标.
案例描述:
【片断一】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探索规律
出示例题图:河堤的一边,,桃树种了多少棵?
师:看懂题目意思了吗?
生:“一一间隔”是什么意思?
(多位学生举起了手)
生:“一一间隔”就是一个隔着一个的意思,也就是说一棵桃树一棵柳树、一棵桃树一棵柳树地挨着种.(说到桃树柳树时还用两只手不停地比划着)
师:你觉得桃树种了多少棵?
(此时个别学生略有迟疑,也有个别学生在悄悄地说着答案)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呢?如果有困难可以在本子上简单地画画写写.
学生汇报,共有3种不同的结果:
4棵柳桃柳桃柳桃柳桃柳
5棵柳桃柳桃柳桃柳桃柳桃
6棵桃柳桃柳桃柳桃柳桃柳桃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和图在屏幕上展示出来)
【说明】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第一个认识冲突在学生的问答间轻松完成了,“一一间隔”是本课学****研究的基础,离开了“一一间隔”也就没有该规律的存在,同时“一一间隔”又比较容易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能让其迅速理解“一一间隔”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