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分析
第一讲中国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张林
一、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1949年前
1880年,同文馆丁韪良主持翻译《富国策》(A Manual of Political Economy)出版,是西方经济学的第一部中译本
同文馆
丁韪良
背景:洋务运动
《富国策》
第一阶段:辛亥革命前
2
同文馆: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恭亲王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是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1902年并入1898年创建的京师大学堂。
3
William A. P. Martin:1849年来中国传教,1963年入同文馆,1869年任总教习,1898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
4
经、济二字在中国古籍中最早见于周《易》。经济二宇连起来用, 最早见于隋《文中子· 礼乐篇》的“经济之道”。但都是用作政治词汇。
相当于现代“经济”一词的词汇在古代是《尚书· 洪范》的“食、货”,《荀子》的“富》的“货殖”等。最先把经济与富国相连的是宋李靓所说的“经济之士, 先必富其国”, 但仍然用作政治词汇。
最先把economics译为“经济学”并用于书名的, 可能是日本明治元年神田孝平的《西洋经济学》。
5
为什么此时引入经济学?
丁韪良:“富国策为西国之新学, 近代最重之, 其义在使民足衣足食, 无一夫失所”
梁启超:“今日则全世界赴于开明之时也。故凡立国于天地者, 无不以增殖国富为第一要务, 而日演无形之竞争以斗于市场, 岂好事哉, 势使然矣”
6
奠基性的译著:《原富》
1901年出版
作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6年出版
译者:严复
7
严复:
8
第一阶段的特征
引用“西法”,以求富强
以译介英法古典经济学著作为主
“任民自由”思想对应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9
第二阶段:辛亥革命以后
德国历史学派的保护主义主张开始引起关注
美国自主创新的道路得到推崇
日、美经济学著作占大多数
中国经济学家崭露头角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