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鼻内镜下鼻中隔再次矫正术.doc

格式:doc   大小:50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鼻内镜下鼻中隔再次矫正术.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8/5/4 文件大小: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鼻内镜下鼻中隔再次矫正术.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鼻内镜下鼻中隔再次矫正术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患者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16~50岁。临床症状:既往有鼻中隔矫正术史,仍有鼻腔通气功能障碍,出现持续性鼻塞,流涕,头痛,鼻出血,睡眠时打鼾等。伴过敏性鼻炎3例,慢性鼻窦炎5例。鼻中隔偏曲情况:高位偏曲18例,后段偏曲11例(其中3例为孤立性的棘突)、低位偏曲5例、前部偏曲4例。2次手术间隔时间9个月~5年。
方法
入院经常规检查,无手术禁忌,术前常规CT扫描,判断偏曲的部位及程度,鼻腔、鼻窦病变情况。选择在全身麻醉下手术,以肾上腺素棉片收缩鼻腔黏膜,采用鼻内窥镜及其显像系统(美国斯乐辉公司),仔细探查前次鼻中隔手术切除软骨的范围,存留偏曲骨质的部位、程度及范围。切口选择应依据鼻中隔偏曲的部位而定,,根据情况做纵形、C形或L形切口,偏曲位于鼻顶或鼻底部者可作横形切口。剥离偏曲部位的粘软骨膜或粘骨膜,沿残存骨质边缘仔细剥离对侧粘骨膜,慎防鼻中隔双侧粘骨膜对穿,以防鼻中隔穿孔,充分暴露偏曲部位后,咬除偏曲之骨质或软骨,对距形偏曲者或腭骨鼻嵴偏曲者可用骨凿凿除,对偏曲之鼻中隔软骨可划痕减张后能居中者预保留,复回粘软骨膜、粘骨膜后,检查鼻腔通气及偏曲矫正情况至满意为止,切口黏膜对齐复位,不做缝合,如伴有鼻窦炎及鼻甲肥大等病变予相应的处理后,术后双侧鼻腔用膨胀海绵填塞。48h后取出鼻腔填塞物。
2 结果
本组38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1 年,鼻中隔偏曲矫正,恢复满意,原有症状消失,均治愈,无鼻中隔血肿、穿孔、塌鼻、感染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3 讨论
鼻中隔矫正术的目的:(1)矫正鼻中隔于正中位;(2)恢复鼻腔正常通气,使双侧鼻腔气流对等,解除慢性缺氧状态;(3)减轻鼻腔神经末梢的应激状态;(4)为相应器官的功能恢复创造条件;(5)为某些经鼻中隔进路手术作鼻中隔前置处理[3]。鼻中隔矫正不满意与以下因素有关:(1)术者技术不够熟练,缺乏经验;(2)设备限制,特别是额镜反光照明不良,对高位或深部偏曲矫正有困难等[4]。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自1904年Killian首次创导至今,此手术一直在头灯或额镜的光源下进行,其照明度不理想,尤其是对高位及后位的鼻中隔偏曲的矫正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术者的经验及手感,且效果不佳,使常规的鼻中隔矫正存在一定的缺憾[5]。再次行鼻中隔矫正术较常规手术更困难,鼻中隔黏膜部分相互粘连、瘢痕形成,难以分离,引起鼻中隔穿孔的危险性增大。选用鼻内窥镜及其显像系统再次行鼻中隔矫正术,将图像放大,且在直视下操作,视野清晰,损伤小,切口直接选在距离鼻中隔软骨或骨部偏曲的前缘稍后处,可将鼻内窥镜直接插入术腔,清楚地显示鼻中隔偏曲的软骨、犁骨、筛骨垂直板及纤维粘连等病变组织结构,层次清楚,操作准确,易彻底矫治位置较深、较高位的偏曲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或犁骨骨嵴,且只切除偏曲部分即可,不必切除筛骨垂直板或犁骨的大部,以免造成术后鼻中隔煽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弊端。术前应常规做鼻窦CT或鼻内窥镜检查,明确鼻中隔偏曲部位和程度,是否伴有慢性鼻窦炎、中鼻甲和下鼻甲肥大,根据相关结果决定如何同时处理其病变。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手术方式将逐渐被淘汰,为鼻内镜电视显示系统下的微创手术所替代,鼻内镜多种角度,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