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8
文档名称:

炎症性肠病2.ppt

格式:ppt   页数:6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炎症性肠病2.ppt

上传人:cdsqbyl 2015/5/2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炎症性肠病2.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炎症性肠病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结肠直肠外科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重者发生溃疡,病变主要累及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粘液脓血便。后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而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迄今未完全明确,多认为是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属肠道免疫炎症性疾病
发病机制假设:感染、饮食等因素作用于易感人群,使肠免疫反应过度亢进导致肠粘膜损伤
一、微生物因素
l IBD与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阿米巴等感染性肠炎相似;用转基因方法造成免疫缺陷的动物模型,在无菌状态下不能诱发与IBD相似的肠道病变
l 细菌、病毒、真菌等中迄今未找到某一特异微生物病原与IBD有恒定关系
l  病原微生物可能是本病的促发因素
二、环境和遗传因素:IBD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是涉及多基因的疾病
l 家庭聚集现象: IBD患者的亲属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CD高于30倍,UC约高15倍;单卵双生子同患率高于双卵双生子
l 种族和移民的发病率:不同种族及不同地理位置IB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有很大的差别;亚洲移民及其后代移居欧美后,其IBD的易感性增加
IBD与免疫遗传性疾病:某些IBD患者常伴发与遗传基因相关的疾病
IBD相关基因:
HLA-Ⅱ类抗原基因:HLA-DR2、-DR9、DRB1*0103与UC呈正相关,-DR4与UC呈负相关;- DR7、-DRB3*0301、- DQ4与CD呈正相关,-DR2、-DR3、-DR4与CD呈负相关
细胞因子基因:TNF-、IL-1、IL-1ra、IL-10、IL-4R、IL-6、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等基因与IBD有关
IBD易感基因:CD的易感基因位于第16条染色体,UC的易感基因位于第2、6号染色体;尚有研究发现IBD的易感基因位于1p、3q、4q 、7、10、12、22号染色体。易感基因的进一步确定及定位有待研究
三、免疫因素
l 损伤机理: 促发因素作用于易感者,激发肠粘膜
免疫炎症反应亢进并释放出抗体、细胞因子及炎症
介质→组织破坏与炎性病变
l 致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的平衡失调为IBD的
一个重要发病机制。CD的T细胞常显示效应功能增
强,是一种TH1细胞优势应答的疾病-TH1型炎症
,UC的T细胞反应趋于低下,倾向于TH2 型炎症
l 促发免疫炎症反应的原因:观点不同
(1) 微生物病原:迄今未能完全证实
(2) 结肠粘膜可能存在与遗传有关的上皮细胞异常:正常结肠粘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使一般不易通过正常粘膜、对正常人无害的肠道共生菌及食物等抗原进入肠粘膜,引发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
(3) 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侵犯肠壁的病原体与结肠上皮细胞抗原簇间存在共同抗原性,患者经病原体重复感染后可诱导机体对自身结肠上皮的交叉免疫反应。但迄今尚未发现自身免疫反应致病的确切证据
在IBD患者血清中相继发现了针对结肠上皮细胞、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胰液蛋白、热休克蛋白等一系列自身抗体,并发现了一些抗细菌、病毒抗原及抗食物抗原的抗体
核旁型抗中性粒细胞抗体(perinuclear antineutra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pANCA):
UC患者血清中的检出率多在70%-80%, 且存在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CD及正常人多<30%;尚未发现pANCA致病的明确证据
多认为pANCA可能不参与致病,可能为肠炎的结果或遗传易感性的标志物,其真正意义尚待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