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图文转换公开课 2PPT培训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1,013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图文转换公开课 2PPT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glfsnxh 2018/5/5 文件大小:101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图文转换公开课 2PPT培训课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月与荷的优美诗句: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荷塘月色
写景散文
一切景语皆情语
抒情散文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新诗集《踪迹》。
1925年8月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散文创作。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写作背景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本文就是那个时候写的。当时,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
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思考
一、作者的立足点是怎样变化的?
家——小路——荷塘——家
二、全文如何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末)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抒情)
本文中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这些景有怎样的特征?
曲折、幽僻、阴森森
小煤屑路:
月光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淡雅幽静
安谧恬静
1、题有题眼,文有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题思想,最能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在第一段中有一句话是文眼,请同学们找出来是哪一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作用是引出下文,定下基调。
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
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泛起波澜,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
3、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
4、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
小路的曲折、幽僻,阴森森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