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文档名称:

黄埔古港实践报告.doc

格式:doc   大小:76KB   页数:4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黄埔古港实践报告.doc

上传人:raojun00001 2018/5/6 文件大小:7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黄埔古港实践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黄埔古港实践报告
关于黄埔古港旧址参观实践报告
2010年“五一”黄金周的第一天,我来到了位于海珠区的黄埔村,对有名的黄埔古港及其教育基地做了为期一天的参观实践。
一. 参观目的及意义
1. 黄埔古港的历史背景介绍和发展状况简介
黄埔古港码头所在的黄埔村位于海珠区,北临新港东路,南隔黄埔涌与仑头相望,西临东环高速公路,东隔珠江与长洲、深井相望。黄埔村,已经被考古学家们确认为黄埔古港的遗址所在,黄埔古港是明清广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代以来广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清代的粤海关就设在此处,乾隆年间,朝廷只保留粤海关一口通商,黄埔古港因此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中外贸易商船的唯一停泊地。。
如今的黄埔村,古港地区规划整体布局分为四个功能区,即纪念展示区、古港公园区、栈道餐饮区及村头广场区,将建成集展示、传播、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公园型景区”。
2. 参观目的及意义
黄埔古港旧址所在的黄埔村中保留的大量遗迹和文物,见证了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世代繁盛,见证了黄埔古港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也见证了广州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在文物专家的眼中,黄埔村俨然是一座“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活的博物馆。参观黄埔古港既加深了对广东历史发展的了解,品味历史,学****历史,扩展见识;又进一步陶冶自身的人文情操,深入感悟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二. 参观实践的内容
1. 参观黄埔村教育基地,回味历史,感悟爱国情操
1日上午,我们来到了黄埔古港旧址所在地,黄埔村。迈进村的第一步,黄埔村给了我眼前一亮的感觉,不像小洲村、上下九等位于广州市内的城中村,黄埔村依旧是一派古朴气息,无规划布局的特色农村市集,典型岭南农村民居建筑,传统的民间特色小吃,最具特点的是在村内梁姓祠堂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黄埔古港陈列馆,及位于村口广场的黄埔村教育基地,以清朝古建筑风格,按照传统的“镬耳屋”形状设计的展板位“九曲十八弯”,将黄埔古港的辉煌以及黄埔村的历史娓娓道来。自然风光幽美,远离尘嚣,民风淳朴就是黄埔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走过黄埔古港陈列馆,走过一宅宅古屋,还有那一条条幽深宁静的巷弄,清风里、来燕里、淳庸巷、横辰里、中正里、申明大街??这些古色古香的巷弄名字让我宛如走进了古代的黄埔村,一片古朴浓郁的人文气息,在这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必经港口所在的小村庄里,我仿佛看到了当时来往商旅、商船络绎不绝的繁荣景象。
在导游指引下,我们和一众旅客走进黄埔村教育基地,每一个展示馆,每一间清代风格的古民居都向我们展示了黄埔古港曾经的繁盛历史。同时那些曾经的古港商人遗居和事迹,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操,深受感染。
虽然时值“五一”旅游高峰,但在这充满古朴气息的古建筑群里,我感受到的是一片淡淡的宁静和淳朴的远离世嚣。
2. 游览黄埔古港旧址,在摆渡人的吆喝中体会古风
走出黄埔村教育基地,我们来到了位于古港公园区的古港旧址处。黄埔古港是明清广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代以来广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如今这里已经没有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时船来船往的繁荣和忙碌场面,小小的渡口散发着淡淡的宁静,几口渡船在摆渡人的吆喝下接送着来往旅客。难忍的酷热在渡口边的老榕树下悄悄散去,树荫下的古港如诗如画。
在文献资料中回味黄埔古港的历史余韵,我了解了很多。自宋代以后,黄埔村长期在海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南宋时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明清以后,黄埔村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国设江、浙、闽、粤四海关,粤海关在黄埔村设黄埔挂号口和税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在全国撤销江、浙、闽三海关,仅保留了粤海关,指定广州为惟一对外贸易口岸。据《黄埔港史》记载, 黄埔古港是明朝开埠的涉外古港位于广州黄埔涌石基村,古港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据黄埔港史记载: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80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共计5107艘,黄埔古港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中外贸易商船的唯一停泊地。瑞典商船
“哥德堡号”在十余年里三次抵达这里,对中瑞早期的贸易起到了重大作用。
黄埔古港原称酱园码头,现在岸边仍保留一条“海傍街”,从前紧靠码头,是一个繁闹的集市,商铺林立,现在村民建房还不时挖出当时的木桩和桩基。随着旅客的人群走过海傍街,我看到了附近散落着大量的石碑和外国海员、商人的墓碑,并有多种文字的碑文。根据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的余定邦教授解释:“这些墓碑的存在就说明当时这个港口在‘一口通商’时代,很多外国商人来这里经商,他们不是简单地一来就走,有些还比较长时间留在这里经商,才使得有部分商人在这里去世后葬在这里。”瑞典船长史凯尔的三位先人应该就是长眠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