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建设大道延长线(后湖路-东干渠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
1 工程概况
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建设大道延长线(后湖路~东干渠路)工程
项目性质:城市交通设施
建设单位: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投资:
项目位置和线路走向
建设大道延长线(东干渠路~后湖路)南起东干渠路,道路线形往北与后湖南路相交,再往北与后湖路相接,全长约720米,规划红线宽为50m。建设大道延长线与东干渠路道口,后湖路道口已设计完成,均不含在本次设计范围之内。
项目位置和线路走向详见图1-1。
本工程
图1-1 项目位置和线路走向
拟建项目沿线现状概况
本次设计道路沿线现状有一条约5~6米宽的水泥砼路,主要为淌湖村居民的生活通道,现状东干渠路~后湖南路段道路两侧基本上为民房,雨水为散排。后湖南路~后湖路段道路两侧为在建居民小区。建设大道沿线相交的东干渠路、后湖南路尚未形成,后湖路已完成设计,正在施工。道路沿线地势起伏较平坦,~。建设大道延长线(东干渠路~后湖路)现状没有排水管道,雨污水通过明沟排入现状建设明渠,由后湖泵站抽排出府河。
主要技术标准
本项目规划红线宽度为50m,为城市主干路Ⅰ级,主线设计速度为50km/h,双向6车道,主要技术标准见表1-1。
表1-1 主要技术标准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采用技术指标
1
道路等级
城市主干路Ⅰ级
2
设计速度
km/h
50
3
红线宽度
m
50
4
行车道宽
道
;
5
设计年限
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沥青砼路面为15年、水泥砼路面为30年,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为20年。
6
路面结构类型
沥青混凝土
7
抗震等级
,对应烈度6度,按7度构造措施设防
主要工程内容
本工程的建设内容包括四大部分: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及绿化工程,本工程不设置服务区。
1. 道路工程
(1)道路平面
建设大道延长线南起东干渠路,道路线形往北与后湖南路相交,再往北与后湖路相接,全长约720米,规划红线宽为50m。规划道路全线设二处平曲线,平曲线半径分别为R=400米、R=800米。道口红线最小转弯半径R=10米,缘石转弯半径设计为R=15~25米。本次设计布置2对公交站点,站距500~800米,为港湾式车站。建设大道延长线与东干渠路道口为铁二院设计范围,后湖路道口已设计完成,均不含在本次设计范围之内。
(2)纵断面规划
%,%。最大坡长350米,最小坡长200m。
(3) 横断面规划
建设大道延长线红线宽为50米,三块板断面形式,具体布置为:
中间23米宽机动车道,、、。
横断面中布置有雨水、污水、电力、通信、燃气等市政管线。%,%。
(4)道路路基路面设计
①路面
由于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平整度好、噪声小,、行车舒适、不反光、维修方便、开放交通快、对路基变形适应性强等优点,并考虑到后湖地区基本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因此设计推荐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人行道结构为:6厘米厚C30彩色砼步砖,2厘米厚M10水泥砂浆卧底,15厘米厚水泥稳定碎石基础。
②路基
由于本工程暂时未进行地质勘探,本次设计参考本工程临近相关工程――建设大道延长线(二七路~干休所)、后湖南路、后湖路等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根据地质报告,并借鉴后湖地区基础处理的经验,初步判定本工程路段无深层软弱地基,按常规拟定如下基础处理方案:
1、由于杂填土成分复杂,结构松散,强度低,因此对该层采用清除换填的处理方案;
2、对局部含水量较大的粘土层,采取原状土翻挖戗灰处理方案,翻挖厚度为30~50厘米;
3、对于埋深较浅的淤泥层采取清除换填的处理方案。
2. 排水工程
(1) 排水系统
后湖地区排水系统属于黄孝河系统,黄孝河系统分为低排系统和高排系统。其中,黄孝河低排系统由旧城区和后湖低排区组成,通过黄孝河主明渠汇入后湖三期泵站(Q=97m3/s,)抽排出府河;黄孝河高排系统由六合沟地区、堤角地区和后湖高排区组成,汇水通过建设渠、新湖渠等高排明渠进入后湖二期泵站(Q=,)抽排出府河。
本次拟建路段的雨水属黄孝河高排系统。
建设大道污水管道属于三金潭污水处理厂收集系统D线建设渠污水泵站(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