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马说》的教学反思
陈慧慧
在学校的开放周里我接到了一个任务,就是上一堂古文观摩课我选择的是韩愈的《马说》,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做了尽心的准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但最后呈现出来教学的效果,却出乎意料的不尽如人意。在沮丧之余,在课后我也进行了反思,希望能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我一直在想公开课要公开的是什么?是自己的创意作秀还是我们平时真实的课堂风采?曾经以为是前者,所以每每上公开课,常常绞尽脑汁,希望能够出奇制胜。但是在听了一些大师级人物的课以后,我慢慢地明白了,大智若愚,大而化之之谓圣,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业务水平,才能切切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出奇制胜”一次两次也许有用,但并不是我们制胜的法宝。我上了一堂也许不让人十分满意的课,但是其中有失也有得。我忽略了“一课一得”的道理,没有能充分启发学生的思考。但有点可取的是我对课文的细节进行了仔细的揣摩和精心的设计。
首先关于导入的设计。在设计导入的时候,我想了好几种导入。
可以从陶渊明无法施展抱负采取了逃避的办法,隐居避世;毛遂则抢抓机遇,敢于自荐,敢于表现而后成就大业的故事入手。也可以从伯乐和千里马和《马价十倍》的故事入手。但最终我选择了后者。用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引出所要讲的课文。这种设计比较贴近文章的内容也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但在课文分析过程中片面追求课堂的完整性,因为我觉得在45分钟里既要疏通文字,又要将课文分析透彻是很紧张的。虽然我在几天前就已布置学生预习,上课前一天的晚自习上也花了半节课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参考书自己翻译。但心中还是把握不大,所以还是决定直接从解题开始。从效果来看,学生一开始愣住了,不知
“说”是什么东西,教学的节奏过快学生的思维没能得到充分的启发,在整堂课中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并非课堂的主人
但在导入和在疏通文字这一环节时,对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是可取的。比如说在第一节的“故虽有名马,……”中的“虽”字,绝大多学生都认为是“虽然”,只有一位学生认为是“即使”。我就请她来解释原因,然后我又作了补充说明:“虽然……但是……”表示的是转折,“即使……也……”表示的是假设,“虽”后面的内容是已经成立的,而“即使”后面的内容是假设的。这时我注意到我面前的几个孩子会意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他们已有所领悟,但我想既然讲了,就该讲透彻。我就又列举了下文中的“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中的“虽”字,让学生运用我说的方法进行比较品味,哪个该是“即使”,哪个该是“虽然”,在我这样的点拨之下,学生很快做出正确的判断,更多的学生对我点头示意他们明白了。那时,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但可能因为是公开课,顾忌的比较多,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在接下来的关键字的解释上稍嫌潦草,特别是文末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的两个“其”字,我只是简单地肯定了一下学生的答案,简单地说了一下是个反问句,没有问个“为什么”,没有让他们品味揣摩,更没有让他们通过大声朗读来感悟其中的不同。如果这里能再多花几分钟,并且能结合课后练习四来理解
“其”的用法,那是最好不过了,如此也就不会有结尾的松懈了。
关注的第三个细节是课文“托物寓意”的用法。要让学生真正懂得“托物寓意”的手法,我觉得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在处理这个环节时,我先不讲寓什么意,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千里马的被埋没,食马者的可笑,作者有着怎样的感情?孩